M1001: Mula/Moola Mantra |
☆☆☆☆☆ Chant, for Sat-Chit-Ananda |
[[Title_alias]] |
Mula/Moola Mantra, Moola Prayer, 根本咒, 根本真言 / 印度的“创世纪” |
[[Keywords]] |
Om, Moola, Mula, Hari Om, Brahman, Parabrahma, Purushottama, Paramatama, Purusha, Prakriti, Guna, Sat-Chit-Ananda, Ananda |
[[Content_list]] |
• “根本真言” 文本内容及涵义 |
• “根本真言” 的基本概念详解 |
• 印度的 “创世纪” (原人普鲁沙) |
[[Mantra_iast]] |
saccidānanda parabrahma, puruṣottamaḥ paramātamā | śrī bhagavatī sametha, śrī bhagavate namaḥ || |
[[Mantra_txt]] |
Om, Sacchidananda Parabrahma, Purushottama Paramaatama | Shri Bhagavati Sametha, Shri Bhagavate Namaha || [ Hari Om Tat Sat ] |
(or) Sat-Chit-Ananda Parabrahma, Purushothama Paramatama | Sri Bhagavati Sametha, Sri Bhagavate Namaha || |
[[Meaning_en]] |
Om, Divine Force, Spirit of All Creation, Highest Personality, Divine Presence, Manifest in every living being. Supreme Soul manifested as the Divine Mother and as the Divine Father. I bow in deepest reverence. |
[[Meaning_cn]] |
Om,神圣的力量,创造一切的圣灵, 最高的精神,神圣的存在,蕴含在每个生命之中。 ——这至高无上的灵魂,他的显现, 就是我们的神圣母亲和神圣父亲。 我以最深的敬意向他顶礼臣服。 |
<<< 回到顶部 <<< |
[[Glossary]] |
* Om — 梵文咒语及祈祷语首发之圣音,含有神圣之意。发音 “AUM”,A—创造;U—保存、保护;M—毁灭。据说是宇宙振动频率产生的最原始的声音,是上古仙人在深度冥想的时候听到的第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就是造物主,就是神。唱诵 “Om”,就是以神圣的方式呼喊神的名号。 * Hari Om Tat Sat — Hail to that divine truth. ‘Tat’ - ‘that’, ‘Sat’ - ’truth’. — 赞美神圣真理:“一切即一,一即是神,这就是真理”。 |
* Sacchidananda/saccidānanda = sat-cit-ānanda = Sat-Chit-Ananda; * Sacchidananda — 指“梵”(最高存在,Brahman/Supereme Being)显化的三个特性:“Sat、Chit、Ananda”。在生活实践方面,亦可以认为其代表了人类生存状态的三种精神层次:一是“物质生活”(Sat,存在),二是“精神生活”(Chit,意识),三是“灵魂生活”(Ananda,“与神合一”的喜悦,也即“超越分别的非二元性”的最高意识状态)。 |
* Sat — Existence/Truth(存在/真实,整个宇宙都是神的身体,一切万有、一切所是的存在,都是神的显现。“Sat” 只是存在着,并不回应;但这里的“存在”不是纯粹的“客体”,而是人感知到的“客体”,相当于佛教里“色”的概念。从人的生存状态方面来说,“Sat” 代表人的“生存”,即所谓的 “活着 - living”,指的是人类世俗的“物质生活”。) * Chit — Pure Consciousness(纯意识,意识的智慧,智慧的意识,当“存在”开始回应,就成为“意识”。神的特质是:慈悲、爱、智慧、喜乐、无限、力量...... 意识会回应,回应的过程会展现神的所有特质,因此,人的精神和意识活动也是神的意识的体现。从人的生存状态方面来说,“Chit” 代表人的 “意识行为 - thoughts”,指的就是人类的“精神生活”。) * Ananda — Bliss(喜乐、极乐、法喜,神的本质就是法喜。从人的生存状态方面来说,“Ananda” 指的就是人类的 “灵性生活 - bliss”,达到“与神合一”的状态,也即“超越分别的非二元性”的最高意识状态。) |
* Parabrahma — The Supreme Creator, the Supreme Personality of Godhead; * Parabrahma/parābrahma — 至高无上的神圣精神存在——“梵”。brahma:梵;para:超越。 |
* Purushottama/puruṣottama = puruṣa + uttamaḥ = Supreme Purusha,至高原人普鲁沙,最神圣的精神。在印度经典,如《博伽梵歌》《吠陀经》和《往事书》中,“Narayana” (Vishnu) 被誉为是 “Purushottama”。 * puruṣa-uttamam — the Supreme Personality of Godhead - Krishna; * Purushottama — The energy which incarnates as an avatar to guide us. — 神采取人的形象回应人,即“神的化身”,比如“毗湿奴” (Vishnu) 的“化身” (Avatar):“罗摩” (Rama)、“克里希那” (Krishna) 等等,他们代表“神”在人世间扬善除恶,行使“神的意志”,或者维持宇宙之“正法” (Dharma)。 |
* Paramatama/paramātamā = parama + atamā = 最神圣的、纯洁的 + 自性、灵魂,即“神性的高我”、“神的临在”、“内在的神性”; * Paramatama — The divinity present in every being as which the Supreme Lord is situated in everyone’s heart; — Supersoul,高于我们灵魂 (atama/soul) 的“超级灵魂”,居住在我们体内的“内在之神”,“神的临在”、“神性”。神广大、浩瀚、无限,无处不在,神居住在每个生命的内在。 |
* Shree/Shri/Sri/śrī — 尊称,表达尊敬之意; * Sri Bhagavati — The female aspect of creation. — 最高女神,神圣母亲,造物主女性的面向(孕育、创造等)。 * Sametha/sametha — In communion with,在一起,合二为一。 * Sri Bhagavate — The male aspect of creation. — 最高男神,神圣父亲,造物主男性的面向(控制、维持、毁灭等)。 * Namaha/namaḥ — Salutations,顶礼臣服。 |
[[Comment_en]] |
There are 3 principles in Universe, when we talk about Brahma, Vishnu, Mahesh (Shiva). They are 3 Gods , we are just not referring to 3 persons, but also referring to 3 principles: creation, maintenance, destruction, which are also connected with 3 modes. Goodness is creation, passion is maintenance and ignorance is destruction. This mantra may support mental balance of us. |
When we talk about Vishnu, He is not definitely like the other Gods. He is transcendental but the fact is if you look at the purusha avtars, the purusha avtars are Mahavishnu, garbhodakshayi Vishnu and khsirodakshaye Vishnu. Vishnu is not directly in contact with material nature. He is transcendental but certainly the Vishnu who is connected with the maintenance of the material world is much more in contact with material world than Krishna in spiritual world or even Vishnu in Vaikuntha. That’s how these avtars of Vishnu who were in contact with material world they are called purusha avtars. Purusha is normally defined in contrast with prakriti. So purusha avtars refers to those avtars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prakriti. |
[[Comment_cn]] |
“Moola Mantra”——“根本咒、根本真言”,其本身就是最完整的神的名号。它是一个古老的梵语咒语,据说其效力极强,经常念诵它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回到“神”的怀抱,达到与“神/梵”合一的喜悦状态。这个咒语可以为我们的精神和心灵平衡提供有力的支撑。 |
• 【 “梵”、三位主神 】 |
印度传统宗教哲学认为,世界的最高本质就是“梵” (Brahma/Brahman)。“梵”最本源的意思是“生长、繁衍”。世界源于“梵”,具象化为“梵天” (Brahmā),降落人间成为“婆罗门” (Brahmin),其宗教就是“婆罗门教” (Brahmanism)。 |
“万物皆有神性”,是婆罗门教对超验世界的理解。正因为万物都是神的一部分,所以人人皆是“梵”。“神性” (Paramātamā) 不是一个具体可感的人格神,而是无法感知却又无处不在的超验存在,由此使得“梵我合一”成为可能——我者梵也,此即尔也。 |
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的宇宙观认为,“梵”或宇宙中存在“三项基本原则”:创造、维持、毁灭。当我们谈论“三位主神”,即“梵天” (Brahmā)、“毗湿奴” (Vishnu) 和“湿婆” (Shiva/Mahesh) 时,我们指的不仅仅是这三位“神” (God),也同时指代上述的“三项基本原则”。他们亦代表了“三种模式”:创造就是善,维持是激情或爱,而毁灭则是无知或无明。 |
• 【 神为什么要用到“化身” 】 |
上面注释中提到了“神的化身” (Purushottama),那么神为什么要以“化身”的形式来拯救世界和人类,而不是像基督教中的“上帝”一样直接干预世界呢? |
因为最高之神“毗湿奴” (Vishnu),是代表“宇宙维持”之基本原则的“神圣精神和意识”,超越了一切物质领域,他只存在于纯粹的“精神和意识”世界,与我们生活的这个物质世界没有直接联系。虽然这个世界是按照他的法则创造的,或者说是他的 “maya”(摩耶,幻像:就像一个人做梦,虽然自己是梦境里的主角,但却没法完全掌控梦境的内容或“故事情节”)。 |
打个比方,如果把“宇宙”比喻成“一台机器”,“Vishnu” 就相当于“工程师”,他只负责“画图纸”,不负责建造,而“梵天” (Brahmā) 就像一个“工人”,负责按照图纸制造机器。机器可能设计得很完美,但“工人”制造时可能马虎大意、或者一知半解,等等诸多原因,总会有一些偏差;另外,机器也是需要维护的,运转久了也会出问题...... 总之,这个“宇宙”虽然是按照 “Vishnu” 的法则创造的,但不一定会完全按照他的法则来运转,或者运转会出问题,更何况还时不时有各种恶魔“降临”人间,这时就需要 “Vishnu” 来干预或拯救了。但 “Vishnu” 是“纯意识、纯精神”,他没手没脚,怎么干预呢?那就只能在这个物质世界中寻找他的“化身”(Avatar,阿凡达)来进行干预。 |
而那些与 “Vishnu” 的“精神和意识”合一的人,也即“博伽梵”或“觉悟者”(Bhagavan,即“体悟到大道或神之精神的人”),就成为了他在这个物质世界的“化身” (Purushottama);这些“化身”又被称为 “Purusha Avatars”,即“神圣精神的化身”,或者“神的化身”——“Purusha” 是指他们的精神是“神的精神”,“Avatar” 是指他们自身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中。我以前误以为这些“化身”是“神”下凡投胎成人,或者“神”直接变化成了一个人,就像《西游记》里那样,这种观念显然是受了我们中国式神话思维模式的影响。实际上,这些 “Avatar” 跟我们一样都是肉身凡胎,只是他们的“精神和意识”已经与“神”合一,所以可以代表“神”来干预这个世界,并相应地具有一些神秘力量,这些神秘力量也是源自于“神的精神”,因为“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这就类似于佛教中人的“觉悟”或“成佛”,同样是肉身凡胎,只要精神上达到一定境界,比如:证悟般若空性,即可“成佛”,就像“佛陀”那样。) |
因此,这些 “Purusha Avatars” 不是 “Vishnu”,但他们在精神上又代表了 “Vishnu”,所以他们又被称为 “Mahavishnu”(可以理解为“伟大的 Vishnu 精神”;当然,在现实生活中,“Krishna” 已经被认为等同于 “Vishnu”了,这是宗教信仰,但在哲学本质上,他们是不同的)。正如上述的“罗摩” (Rama) 和“克里希那” (Krishna) 那样,他们的所做所为就是“神的精神和意识”的体现,就是“大道”或“正法” (Dharma),按中国古人的说法,叫“替天行道”。虽然这些“化身” (Avatar) 也被人们称为是神,但由于他们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中,自身也必须符合这个物质世界的法则——“成、住、坏、空”,所以他们最后也会死去。但 “Vishnu” 是“纯粹精神和意识”,因此他是永恒不灭的,这就是“形而上的、绝对的、最高的存在”。任何物质性的存在都会坏灭,只有“纯精神和意识”的存在才能永生不灭,才能称作“最高之主”。 |
【 * 注:只有 “最高之主 - Vishnu” 的化身,才能被称为 “Avatar”,其他神的化身不能用这个词,包括佛教里所说的“三身”之中的“化身”,梵语名字也不是这个词。我想,大多数人对这个词的了解可能都来自电影大片《阿凡达》,没错,电影中就是借用了这个梵语词。因为人类不能在别的星球上生存,所以人类按照自己的意志制造了新物种——“阿凡达”,他们可以代替人类去开发新星球。这里使用“阿凡达”一词是非常贴切的,因为他们的意识是人类的,但身体却生活在其他星球上(类似 “Vishnu” 和他的化身之间的关系)。但由于人类不是神,人类的狭隘与自私自利,最终导致了这些“阿凡达”的怀疑,甚至背叛。但是,“Vishnu” 的 “Avatar” 们则永远不会悖离 “Vishnu”,因为 “Vishnu” 就代表了宇宙运行维持的基本原则,代表了自然“大道”,他永远没有私心,对万事万物一视同仁。】 |
<<< 回到顶部 <<< |
[[Related_songs]] |
1)《Moola Mantra》(新世纪名曲) ——Terry Oldfield / “Journey Into Space” |
2)《Moola Mantra》
🔊音頻試聽 ——Karunash / “Sun Within (2016)” |
3)《Moola Prayer》(冥想版) 4)《Moola Meditation》(冥想曲) ——Sudha & Maneesh De Moor / “Sharanam” |
5)《Moola Mantra》 ——Tina Malia / “Anahata: Mantras for a Heart Wide Open” |
6)《Bliss》 ——Yogini / “Putumayo Presents: Yoga” |
[[Appendix]] | ||
** 在开始介绍“印度的创世纪”之前,先来了解几个重要的名词,并约定一下“世界”或者“宇宙”的含义: | ||
* Prakriti/Prakṛti — 原始物质、物质;天然、自然,本性。 * Purusha/Puruṣa — 神圣精神、意识;创世原人,普鲁沙。 * Purusha = primordial, cosmic man; also identified with Brahmā, Vishnu, Shiva and Durga(原人;亦等同于“最高之神”,如:Brahmā, Vishnu, Shiva, Durga); * Prajapati/Prajāpatiḥ = Lord of created beings or creatures(生主)。 * Prapancha/Prapañca — 可见或不可见的“物质世界”,人类活动的舞台;“pancha”:五感,“pra”:本初、之前,“Prapancha”:字面意思为“在人类五感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世界)”。 | ||
| ||
• 【 印度的创世纪 —— Purusha(精神)与 Prakriti(物质)】 | ||
——————————————— * Purusha/Puruṣa (spirit) * Prakriti/Prakṛti (matter, nature) | ||
(一)Purusha — 原人创世 | ||
在《梨俱吠陀 (Ṛg Veda : X.90.1-16) 》中,描述了一个“创世”神话。在其中,“Purusha”(普鲁沙,吠陀神话中的宇宙之灵)被称为“原始的宇宙人”(原人),他牺牲了自己以创造一个新世界(宇宙)。其中对 “Purusha” 有这样的描述:“Purusha 有一千个头,一千双眼,一千双脚。他覆盖了整个地面,并延伸到十指之外。Purusha 自己就是这一切,无论过去和将来...... 他有 3/4在天堂里,并且是不朽的......“ | ||
这些诗句描述这位“原人”的伟大,他自我牺牲,献祭了自己的身体,他被肢解分解后,形成了世界。在献祭以后,创造物(宇宙)的各个部分就从他的身体各个部位涌现了出来。他的呼吸生了风神“伐羽” (Vayu),嘴生了火神“阿耆尼” (Agni) 和雷电神“因陀罗” (Indra)。从他的眼中诞生了太阳 (Surya) 和星辰;思想成了月亮 (Soma),头颅成了天空 (Aksha),肚脐成了天与地之间的空间,脚底成了大地 (Bhumi),耳朵生出了四个方向。 | ||
从他身体的四个部位(口、手臂、大腿、足),产生了 4只猴子 (Varanas),后来形成了人类的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口成了掌管知识与话语权的“婆罗门”,手臂成了战斗、统领武士的“刹帝利”,大腿化作劳作、耕耘的“吠舍”,而支撑身体的双足也就成了服侍三大种性的“首陀罗”。这就是印度“种姓制度”的“神圣起源”。 | ||
(二)Purusha 与 Prakriti | ||
在《梨俱吠陀 (Ṛg Veda : I.24.7) 》中,还有这样的描述:“两只鸟...... 一对形影不离的伙伴,在同一棵遮阴的树上找到了庇护所。一只不停地从树上吃东西;另一只不吃,只是看着。” 这样的一幅“不可分割的二元体”图景:一部分积极地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渴望,另一部分被动地观察第一部分的活动,实际上就隐含了 “Purusha” 和 “Prakriti” 这一对概念。 | ||
“Purusha”(精神)与“Prakriti”(物质)是一对相对且又互补的概念,它们是构成我们生活的这个“物质世界” (Prapancha) 的两个最根本的要素。 | ||
有一种说法是,最初的“世界”只是一个“神圣精神”(Supreme Spirit,或者说是原始的 “Purusha”),“Prakriti”(原始物质)是与之混合在一起的,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但当“创世”的欲望升起之时,这个“神圣精神”就分化成两种独立的存在:“Prakriti” 和 “Purusha” ——它的右半部分变成了 “Purusha”(男性、阳性,精神),左半部分变成了 “Prakriti”(女性、阴性,物质)。尽管他们已经成为了两个独立的存在,但他们仍然认为他们是一体的,并且是永恒的“一”,并断定这就是真理(Sarvam Spirit,一切精神)。 | ||
另有一种说法是,原来“世界”上只有 “Purusha”(普鲁沙,男性原人,本质上也是纯精神的),从他体内产生了“Prakriti”(女性,原始物质),然后他们一起创造了我们生活的这个“物质世界”——“Prapancha”。 | ||
“Prakriti” 亦有“天然、自然”的含义,有时也被称为“环境”。“Prakriti”(物质;自然)作为与 “Purusha” 相对的概念,代表“宇宙的物质性”,属于“阴性、女性”的一面;“Prakriti” 还有一个含义,即等同于 “Shakti”,这也是一种“阴性的原始能量”(瑜伽修行练的就是这个);而 “Purusha” 则代表“宇宙的意识”,属于“阳性、男性”一面。 | ||
【 * 注:有趣的是,佛教金刚乘对人体左右的阴阳也有类似的划分,但含义正好相反。在金刚乘佛教中,人体左侧也是“阴性”或“女性”,但代表最究竟的智慧——般若空性;人体右侧是“阳性”或“男性”,代表“方便之法”;因此,喇嘛们都是右手拿一根代表“阳性方便”的金刚杵,左手拿一个代表“阴性智慧”的铃铛。 | ||
而在印度教中,从上面的阐述中可以看到,人体左侧代表“阴性的物质或能量”,而“物质”往往与“短暂易逝、变化无常、现象或幻像的世界”相联系,因而是不真实的;人体右侧代表“阳性的精神”,而最高的“神圣精神”是永生不朽的,主宰了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运行和变化,是绝对的“真理”;因此,“阳性的精神”高于“阴性的物质”,同时也代表“阳性、男性、右侧”高于“阴性、女性、左侧”,这也是男权社会的必然推论。此外,“右”高于“左”也表明了人类的一种生理现象,即大多数人都是“右撇子”,右手强于左手。 | ||
其实在任何宗教中,“精神”永远是高于“物质”的。在佛教中也一样,“智慧”实际上就是最高精神,而“方便之法”往往与世俗的物质生活相联系;但“智慧”是“阴性”的,“方便之法”是“阳性”的,因此在佛教中,变成了“阴性、女性、左侧”高于“阳性、男性、右侧”,这么激进的观点显然不能为印度的“男权 + 种姓社会”所接受,因而佛教在印度的覆亡在所难免。】 | ||
(三)Prakriti(物质、原质) | ||
“Prakriti” 的基本含义是“原始的、未分化物质”,也可称为“原质”或者“混沌”。它是一切物质性存在的基础,是“物质宇宙”得以显现的首要之因(除了 “Purusha” 之外)。它涵盖了一切物理性的物质,包括作为精神载体的(人的)大脑 (brain/mind),和使得物质得以运转的力量或能量 (matter-cum-energy)。“Prakriti” 亦被称为“智力的根本基础”,由此宇宙得以存在和运转,因此在《博伽梵歌》中,称它为“原始动力”。它是宇宙的根本组成部分,是万物创造和活动的基础。 | ||
综上,“Prakriti” 是宇宙的“首要之因”或“首要原则” (tattva or principle),因此它又被称为 “pradhāna”(物质世界的创始者、源头);但这个原则是“无意识、无智慧”的,故它又被称为 “jaḍa”(盲目的、无智的、无理性的)。 | ||
原始的 “Prakriti” 只是“原始物质”,要演化或形成我们看到或感受到的存在物还需要 3种特质/属性(guṇa/quality,在有的文献中被翻译成 “三德”)。“3 gunas” (triguṇas) 是一切物质性的存在物所必需的,且是我们无法察觉或探测的,是古代先哲们根据存在物的特征推断出来的。“3 gunas” 是:Sattva, Rajas, Tamas (virtue, passion, darkness),当它们进入或停留在 “Prakriti” 里时,“Prakriti” 就会发生转化,从而演变成为各种各样的存在物。“Prakriti” 的这种演变过程叫 “vikrita”,演化的产物叫 “vikriti”。 | ||
而上述的 “3 gunas”,本就是属于 “Prakriti” 的 3个基本特质/属性,本质上代表了物质运作的 3种倾向/模式,其具体描述如下: | ||
1)Sattva (creation, virtue/goodness) – poise, fineness, subtle, lightness, illumination, and joy. It‘s the element of the Prakriti and its nature is pleasure, light and bright. The manifestation of objects in jñāna, the mind, the knowledge, the reflection of light, the reflection in mirror all are happened due to sattva-guṇa. ——“Sattva” 代表“创造、美德、善”:优雅、精细、微妙、轻盈、明亮和喜悦。它是 “Prakriti” 的必要属性,其本质是快乐、轻盈和光明的;它在存在物中显现为:智慧 (jñāna)、心灵、知识,以及对光的反射、对世界的一切像镜子一样的映像。 | ||
2)Rajas (preservation, passion) – dynamism, activity, excitation, and pain. The principle of activity of the objects is known as rajas. It has always movement and it makes other things move. It is possessor of both cala (mobile) and upaṣṭambhaka (stimulating, 充满活力的). Fire spreads, the wind blows, the senses follow their objects, the mind feels pain, all these are happened due to the rajas. It helps sattva and tamas to perform their action. ——“Rajas” 代表“维持、激情、爱”(比如:动物的本能):动力、活力、兴奋和痛苦。存在物的运动或活动的原则就是 “Rajas”,它的本质是运动和活力。例如:火的蔓延,风的吹拂,感官感觉到的物体,心灵感到痛苦等等,都是 “Rajas” 的体现。它也是辅助另外两种 “guna” (Sattva、Tamas) 运作的“粘合剂”。 | ||
3)Tamas (destruction, darkness) – inertia, gross, coarseness, heaviness, obstruction, and sloth. It is inactive and it is opposite of Sattva. Tamas is guru (heavy) and vāraṇaka (manifestless). Tamas becomes opposed (截然不同) in the motion of things and in the principle of rajas. It causes sleep, drowsiness (困倦) and laziness through resisting our activity. ——“Tamas” 代表“毁灭、黑暗”:惯性、毛糙、粗糙、沉重、阻碍和惰性。它是不活跃的,且是沉重、不显现的,它是与 “Sattva” 相对立的 “guna”。“Tamas” 在运动、变化的存在物中的表现与 “Rajas” 截然不同,它通过阻碍其活动而导致昏睡、困倦和懒惰。 | ||
从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Prakriti” 是构建宇宙的“物质”基石,乍一看来,它不仅仅是“物质”,而且还具有能量,这一点似乎与现代物理学中“物质”的概念很接近。但当它加入上述 3种 “guna”(特质、三德)后,反而又具有了某些感情、道德、心理甚至精神领域的特征,从而与现代物理学彻底分道扬镳了。 | ||
从这 “3 gunas” 的特质来看,“Sattva” 显然是好的、正面的;其实我们早应该认识这个词了,因为在我们熟知的“菩萨”一词中就包含它:“Bodhisattva”,字面意思就是:“觉悟的 Sattva”。“Tamas” 显然是消极的、负面的;而 “Rajas” 则是积极的、动态的,但带来结果却是不确定的(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实际上,这 “3 gunas” 亦代表了一个事物(物质性的存在物)的三个阶段或状态:成、住、坏,其实也隐含了第四种状态——当存在物“坏灭”之后,就成了“空”。 | ||
综上所述,现在我们知道了,“Prakriti” 不仅仅是“原始物质”,而且还具有上述的 3种 “guna”(特质、三德)。自从 “Purusha” 里分化出来以后,它就一直存在并将永远存在下去,它弥漫、渗透于整个 “Prapancha”(“宇宙的容器”),同时也是 “Prapancha”(“物质世界”,包括我们的“宇宙”)的“根本之因” (root cause)。因此在“梵天创世”(即创造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或“宇宙”)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 ||
(四)Purusha(神圣精神) | ||
“Purusha” 是一切有情(包括人类)得以存在、整个 “Prapancha” 得以运作的必不可少的根本真理(神圣精神/最高意识)。他是“最高之中的最高” (Supreme among Supreme),超越了人类可理解的范畴——无形、无色、无名,无始无终,既不生长也不变化,且只居住在自己体内,我们只能想象他的存在。“Purusha” 有两种形式——“可见的”和“不可见的”,还有一种是人们想象的或虚构的形式——“时间”。(这些印度先哲们似乎很有先见之明,早已经看穿了“时间”的本质——“时间”不过只是人类的一种幻觉,现代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等,似乎越来越明确地揭示出了这一点。) | ||
古代先贤们 (Sages) 称 “Purusha” 为 “Sūkṣmaprakṛti”——精巧的、无所不在的精神,至高无上的灵魂。“Purusha” 不能用任何度量单位来衡量,不附属于任何存在物,是不朽的,是不会衰老的,是不可移动的,是没有声音、触觉、气味的,是没有形式和感觉的。 | ||
“Purusha” 还有这层涵义:它是“超验的自我” (transcendental self) 或者“纯粹的意识” (pure consciousness)。它是绝对的、独立的、自由的、不可察觉的、不可通过其他媒介获知的,它超越了任何心灵或感官的体验,超越了任何语言或解释。它既不是被创造的,也不创造任何东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还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精神”。 | ||
(五)总结 | ||
综合上述四个段落的文字,我们可以大略概述一下“印度的创世纪”。首先,“世界”最初只是一个“最高精神” (Supreme Spirit),没有其他任何存在,它是一个原始的、单一的、最高的 “Purusha”,即 “Supreme Purusha”。当“创世”的欲望升起之后,它分化成了两个独立的存在:“Purusha”(精神,右半部分,阳性、男性)和“ Prakriti”(物质,左半部分、阴性、女性),它们都是从原来的 “Supreme Purusha” 中继承、演化而来的,都不是被新创造的,“Purusha” 和 “Prakriti” 实际上早就存在于 “Supreme Purusha” 之中,只是未分化而已。 | ||
自从分化以后,“Prakriti” 就成了 “Prapancha”(或我们的宇宙)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Prakriti” 在其 “3个特质” (3 gunas) 的作用下,不断演化,从而产生了我们周围的各种物质性的存在,当然也包括各种有生命的生物,以及我们人类,甚至我们的大脑、神经系统等复杂系统;我们的各种生理、神经反应(如:饥渴、睡觉、条件反射等等),甚至感觉、认知、行为等精神意识活动,都属于 “Prakriti” 的范畴。 | ||
那么 “Purusha” 去哪儿了呢?它不是弥漫、渗透到“世界”各处,存在于一切存在物中吗?它起什么作用呢?上述属于 “Prakriti” 范畴的精神意识活动,其实都是相对比较低级的精神活动,要么属于“无知”或“无明”的盲目(各种欲望),要么属于物质性的本能(生存本能),这就是需要 “Purusha” 的引导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Purusha” 不是指泛泛的“精神”,而是特指“神圣精神/最高意识”。不参杂任何物质的“纯粹的神圣精神或意识”,即纯粹的 “Purusha” 就是“最高之神”,如:Vishnu、Shiva(严格来讲,应该是 “Sadaashiva”),因此,“Purusha”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神性”。 | ||
正如前面所说,“Purusha”(神性)存在于一切存在物中,众有情可能会多一点,我们人类因为智力水平高,可能会更多一点。正是因为它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体内,所以才有“与神合一”的可能性;所谓的“与神合一”,就是要找到我们心中的 “Purusha”,也即让我们“灵魂” (Atma/Soul) 与之合一,成为神性的“高我”——“Paramatama” (Supersoul)。以前面提到的“三种精神层次” (Sat-Chit-Ananda) 而论,前两种属于较低的 “Prakriti” 层次,“Ananda” 则是达到了与 “Purusha” 合一的层次,在这样的境界中,以 “Purusha” 的神圣精神覆盖低层次的 “Prakriti” 精神,自然会消除“无明”、消融肉身和“小我”的欲望,破除“二元性”的幻像,达到“不二”的宁静和喜悦。 | ||
因为,“Purusha” 一直以来就没有变过,它就是那个永恒的“一”,我们则是从 “Purusha” 那里来(因为物质就是从那里来的),然后再设法在精神上回到 “Purusha” 那里去——只要精神回去了(精神永生不朽),这个肉身就任其腐烂吧!正如佛家常用的一个比喻:人渡过了河,过河用的竹筏就没用了。我们这个肉身,不过就是一个“灵魂”暂住的“皮筏子”而已,不要误将它当成了“我”,在“皮筏子”里流连忘返,最后“皮筏子”坏了,“灵魂”就只能像淤泥一样沉沦到“河底”里,再无“解脱”的机会了。 | ||
(六)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 ||
上面提到,组成“我们生活的世界” (Prapancha) 的两大基本要素:“Prakriti”(物质)和 “Purusha”(精神、意识)。其中,“Prakriti”(物质)又可以分成我们所熟悉的五大元素:地(土)、水、火、风(气)、空,这些都属于“物质性”元素,在佛教中又被称为是“胎藏界”的“色法”;而 “Purusha” 则属于独立的“精神性”元素——识(意识),也就是佛教密教所说“金刚界”的“识法”,它是构成世界的第六大基本元素。可见,佛教和印度教对世界的认知是多么地相似! | ||
这个“精神性”的元素——识(意识,Purusha),它不依赖于其他任何物质性的元素而独立存在。并且,其他任何物质性的存在物,只有包含了“识”才会有生气,才会有“灵魂” (Atma/Soul),这个世界也因此而变得有意义。从上面“原人创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推知,“识” (Purusha) 非但不依赖于“物质” (Prakriti),反而是一切“物质”的起源,并且决定了物质的演化、运动和变化(这跟大乘佛教唯识派的观点不谋而合——“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当然,这种“识”是“神的精神或意识” (Purusha),而不是我们普通凡人的精神或意识,因为我们的精神或意识是“不纯粹/不纯净的”,已经被物质化的身体(肉身)所“污染”,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精神修行来净化自己,让我们的灵魂达到“与神合一”的境界,让灵魂回到纯粹的“意识”领域,从而摆脱物质性的“轮回”,这就是印度教里所说的 “Moksha”(自我实现,解放、解脱)。 | ||
• 【 附注:“成神”与“成佛”的比较 】 | ||
上面“注释”部分说到“神的化身” (Purusha Avatars),实际上这些 “Avatar” 也是肉身凡胎,他们通过一定阶段的精神修行,达到了“觉悟”的境界——精神上与“神”合一,与“梵”合一,与 “Vishnu” 或者 “Vishnu” 代表的“神圣精神、维持宇宙之原则”合一,他们就成了神的化身,同时他们自身也成为了神。这实际上也是每个人自身内在“神性”的体现,即所谓“神的临在” (Paramatama)。印度教认为,神无处不在,亦天然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体内,你只需要通过精神修炼(“Yoga”,或者 “Sadhana”)来找到他、发现他,从而成为一个“觉悟的人”或者“成就者” (Siddha)。 | ||
在佛教中,所谓“成佛”的过程实际上也非常相似。大乘佛教认为,“人人悉有佛性”,每个人只要通过修行,消除后世的积习,“明心见性”,切实证悟并体验到“般若空性”,也可以解释成“与佛性合一”或者“与佛的精神合一”,这时就可以说“觉悟”或“成佛”了。 | ||
可以抽象地概述一下,一个人若要“觉悟”(“成神”或者“成佛”),首先他自身先天就要具有这种必要的成分(“神性”或者“佛性”),其次他要通过艰苦的修行以消除后世的精神污染和积习,以重新发现、体验并证悟那个先天就具有的东西(“神性”或者“佛性”);这时,他的自我意识就消融了,“二元性的物质世界幻像”也破除了,他的精神和意识便与“神的精神”或者“佛的精神”合一了,从而达成“成就”(“成神”或者“成佛”),或者说精神获得解脱(“Moksha” 或 “Nirvana”)。其实,它们二者的修行方法也有一定地相似之处。小乘时代,基本上是与婆罗门教针锋相对,佛教认为解脱完全是个人的事;到了大乘时代,“佛、菩萨”开始跟“神”一样来拯救世界和众生,佛教徒也把“佛、菩萨”当成“神”一样来崇拜了;后来的唯识派和瑜伽行派,甚至连教理和修行方法也渐渐与印度宗教合流;再到后来的金刚乘密教,很多印度密教的修法、甚至印度神祇都直接搬过来了;再到最后,印度的佛教被印度教吸收,从而彻底消亡了。 | ||
佛教当然跟印度教有很多不同,但这些不同都属于“末”,不属于“本”。在精神的本质上,它们其实是同源的,最终要达成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即所谓“不二”: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超越了“二元性的幻像”)。在西方人看来,印度教和佛教,还有印度的另一大宗教——耆那教,都被视作“达摩(正法)类宗教”,正是源于它们精神本质上的相似性。 | ||
——若不然,你以为如何?小乘佛教认为人成不了“佛”,最多只能修炼成“阿罗汉”,这让佛教走进了死胡同,同样也丧失了吸引力。于是,大乘佛教就引进了“佛性”,而且人人都有,所以人人可以成佛。而这个“佛性”就很可疑,它到底是什么?它与所谓的“神性/梵”到底有什么差别?——“佛性”可能就是“神性/梵”的另一种表述而已,这样大乘也就完成对小乘的批判和否定,从而让佛教走上了与印度宗教合流的道路。 | ||
<<< 回到顶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