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梵语发音简介 |
—— 浅谈梵语字母及其发音 |
一、前言 |
梵语咒语的效力绝不仅仅来自于心理作用,尽管这方面的作用对某些信徒而言可能更大,但对于我们这种没有 “faith” 的俗人来说,没有(或不确定有)神或佛菩萨来保佑我们(也就是说,心理暗示的效果基本为 0);我们能感受到的,仅仅是咒语的声音引发的振动所产生的物理效果。换句话说,和谐悦耳的声音,令我们的身体产生好的、和谐的振动,从而安抚我们情绪和身心;而愤怒烦躁的声音,则产生不好的、不和谐的振动,令人感到愤怒和焦躁。打个比方:你的领导因工作问题责骂你,你自己内心一定感到很郁闷、很不愉快,而骂人的人(你领导)也并不会因此而开心,他的内心一定也会非常愤怒和烦躁。 |
这就是说,持诵咒语的第一效果是物理振动对身体产生的效果,好的声音产生好的效果,不好的声音自然产生不好的效果。如果持诵咒语读音不准确,且偏差很大的话,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吗?当然不可能。对此,我先引用一段相关语言专家的话加以说明(出处参见文后第 2参考个链接): |
【 * 注:持诵咒语要不要尽量按照梵语发音?也许有人有不同意见,认为梵文从古到今发音也有变化,很难拟出古音,且持咒主要看心,不必过分理会发音。就此笔者有三点看法: |
1,虽然梵文因时代、地域不同而存在读音差异,但由于梵文字母直接表示读音,且印度传统语法中对字母发音的位置、方式等有着详细的解说和规定,而这些解说和规定一代代传习着至今未断,因此基本的读音还是一致的。 |
2,笔者个人体会,按梵语发音持咒或诵经,其效果相对而言的确显著。但发音不是保证效果显著的绝对必要条件,动机、欲乐、信心才是持咒诵经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
3,由于梵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汉语又不像藏语那样具有一套完整而严密的梵文转写体系(即便如此,藏音也与梵音有一定差距),因此,通过汉字注音的方式持诵咒语,发音始终是不准的。】 |
• 我再补充两点: 4,德国著名“性灵音乐”歌手 “Deva Premal”(她翻唱了很多梵语咒语,其中包括一些佛教咒语;她和来自英国的丈夫在印度生活了几十年,并在那里从事音乐创作)。她曾说过:在梵语咒语中,词语的发音比意义更重要。这也就把咒语发音的准确性放到了特殊重要的位置。 |
5,我前面说过,对于我们这种没有 “faith” 的俗人 (不信神、佛),一没有神或佛菩萨来保佑,二没有上师引导,也就是说心理层面的暗示、安慰的效果基本没有;如果再音发不准确,那就连最基本的物理效果也微乎其微了,这样持诵咒语还有什么意义呢? |
这就是为什么要花精力学习梵语发音来持诵咒语的理由。一不靠神,二不靠佛,自己的福德要靠自己的行动去积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功德”。再说了,如果你有 “faith”,那么咒语发音念得准一点,岂不是效果更好?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用梵音持诵咒语都是很有必要、也是很有益处的。 |
二、梵语的特征 |
1786年,英国的语言天才、著名语言学家、东方学家及汉学家“威廉·琼斯”爵士 (Sir William Jones) 曾在一次“亚洲学会” (Asiatic Society) 的学术会议上发表过以下这段堪称“语言学史上划时代”的著名言论: |
“梵语尽管非常古老,构造却精妙绝伦:比希腊语还完美,比拉丁语还丰富,精致之处同时胜过此两者,但在动词词根和语法形式上,又跟此两者无比相似,不可能是巧合的结果。这三种语言太相似了,使任何同时稽考三者的语言学家都不得不相信三者同出一源,出自一种可能已经消逝的语言。” |
威廉·琼斯爵士是“印欧语系”的发现者,被誉为“现代语言学之父”,他揭示了梵语、希腊语、拉丁语、日尔曼语(包括古英语)、凯尔特语之间的同族关系。这也要归功于当时已经开展了 100多年的梵语学术研究。对梵语的研究,始于 17世纪的德国,德国至今依然是世界梵语学术研究的中心之一。 |
很多德国学者都熟悉印度的语言、宗教文化和哲学。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中国古代哲学颇有微词,认为“中国哲学缺乏思辨性” (实际上就是很委婉地批评,中国的传统思想比较浅薄),而对印度哲学思想推崇备至。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他父亲就是印度哲学教授,所以他可以以“佛陀开悟的历程”为题材写一部小说。还有前面提到过的那位德国著名女歌手 “Deva Premal”,5岁起就开始每天念诵梵语咒语,等等。可见印度语言、文化对德国影响之深。 |
总之,梵语与汉语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不仅仅是因为这两种语言属于根本不同源的两大语系,而是两大语言的侧重点不同:梵语重音,汉语重形。 |
几千年来,梵语的发音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早期的梵语没有文字,它是婆罗门祭司与神通灵的语言(因此特别注重发音的准确性),后来有了拼写文字。正好在佛教流行的那段时间(公元前 5世纪 — 公元 12世纪),梵语拼写用的是“悉昙体” (Siddhaṃ) 字母,很多佛教类的经论和咒语使用的都是这种文字。 |
12世纪以后,北印度地区的“印地语” (Hindi) 的“天城体” (Devanāgarī) 字母发展成熟,逐渐取代了“悉昙体”,成为了拼写梵语的主要文字(现在是印度官方认可的第一文字)。事实上,梵语还可以用其他很多语言来拼写,比如:Brāhmī、Karoṣṭhī、Gupta,甚至藏语 (Tibetan),而国际上通行的则是拉丁字母拼写法:“IAST”(拉丁字母 + 变音符号 “diacritics”)。由此可以看出,梵语重视发音的特质:拼写的文字可以不断变化,但只要保证发音的准确性就行。 |
而汉语则恰恰相反,文字体系几千年来变化不大(就算是简体字,也不能算是大变化,因为还属于同一体系,除非把汉字变成字母),但各地发音却南腔北调。就算是“官话”,发音变化也很大,从汉至唐宋,从宋至现代,尤其是最近一千年,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多次入侵,导致汉语“官话”的发音出现了重大变化;而我们常读的佛教经书和咒语基本都是唐宋以前翻译过来的。念经问题还不大,主要是靠“意会”;但念咒语(包括长咒、陀罗尼等这些不翻译而直接音译的文字)的话,再拿古汉语的注音来念,与梵语发音的偏差早已不知凡几,这样念出来咒语的效果可想而知,弄不好还会产生反效果(如果你一定要用汉语念咒,这些咒语也应该重新用现代汉语注音了)。 |
所以,很多人就跑到藏地去念藏传佛教的咒语,殊不知藏地的咒语绝大多数都是照搬梵语咒语,而且有很多发音也并不准确(虽然藏人很努力,甚至连文字也模仿,奈何语系不同,舌头转不过弯,音仍旧发不准)。如此这般,还不如直接按照梵语的发音来念,现在多数人应该都学过拼音和西文,用 “IAST” 来拼读梵语咒语应该不会太困难。 |
三、梵语文字概述 |
古梵语“悉昙体” (Siddhaṃ) 字母共有 50个,其中元音 16个,辅音 34个。字母数量几乎是英语的两倍,元音数量更是接近四倍,可见梵语对发音细节的要求之高。梵语是世界公认的发音最接近模仿自然声音的语言,这也是为什么要用尽量接近梵语的发音来持诵咒语的终极理由。 |
另外,也请注意,以上这几个数字很重要,对于理解印度教里的神、以及佛教密教里的很多金刚或本尊的造像的寓意很有帮助。 |
比如,印度教里的愤怒相女神“杜尔迦” (Durga),以及密教里的“金刚瑜伽母” (Vajrayogini),在她们的造像中,脖子上挂着一根穿着 34个骷髅 (skull) 的项链,头上、手腕、脚踝处戴着总计 16个骷髅的头冠或镯子,这些分别对应了上述的 34个辅音和 16个元音字母;其寓意是:代表她们已经净化了 “speech”(言语),或者净化了“口业”。 |
再比如,佛教密教里的 “Kurukulla 佛母” (西藏叫“作明佛母”),她脖子上戴的项链则更骇人了,上面穿着的是 50颗血淋淋的人头。这回你们肯定猜到了,这正好对应了上述 50个字母。字母代表什么?代表语言;语言代表什么?代表分别;分别代表什么?代表妄念;妄念产生什么?当然是 “negative 情绪”。所以,这些人头就代表了她征服了 50种“负面情绪” (割下人头,便是消灭之、征服之)。 |
还比如,大威德金刚(Yamantaka,文殊菩萨的愤怒相化身,死神 “Yama” 的征服者),我始终搞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有那么多胳膊(34条)和腿(16条)?后来终于想明白了,这些数字正好也对应了上述的辅音和元音字母的数量。由于辅音是不完美的,所以他的 34条手臂上拿了 34种破除“妄念” (delusion) 的武器;而元音则意味着完美,所以他一边的 8条腿踩着八大成就 (Siddhis),另一边的 8条腿踩着八种“宝藏”或 “powers” (Nidhis)。 |
等等,诸如此类,还有很多例子。所以说,如果你若想真正透彻地理解佛教,尤其是金刚乘密教,从梵语和印度宗教文化入手,绝对事半功倍。这叫“追根溯源,顺藤摸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从旁枝末节入手,肯定会迷雾重重,蒙头转向。 |
四、梵语字母的发音 |
下面开始介绍梵语字母及其发音。由于电脑里打不出“悉昙体”字符(字符形式请参见文后第 1个链接),下面只列出每个字母的 “IAST” 拼写、对应的“天城体”字母和其发音。记住:我们只要了解其 “IAST” 的拼写、发音就可以了,是为了念诵咒语,而不是作梵语研究。 |
【 * 注:以下,最右边一栏是梵语字母的“简化形式”。所谓“简化”,也就是去掉“变分符号”、转换成发音接近的英文字母,这样以便于计算机输入和打印,但发音不能按照英语来念,还是要按照梵语字母来发音。由于“简化”并没有明确的规范,所以显得比较混乱,下面列出的“简化形式”,若有多种的,最左边的是本人推荐的形式,其他的尽管本人不推荐,但已经“习惯成自然”,这里一并列出。】 |
1. 元音(āli, Vowels) |
• 单元音(10个) | |||
字母 | 发音示例 | 简化形式 | |
a (A) | | अ | | 类似英语“but”中的“u” (短“啊”音 /ʌ/ 或/ə/) | “a” |
ā (Ā) | | इ | | 类似英语“car”中的“ar” (长“啊”音 /ɑː/) | “aa”,或“a” |
i (I) | | इ | | 类似德语“mit”中的“i” (短“衣”音 /i/) | “i” |
ī (Ī) | | ई | | 类似英语“bee”中的“ee” (长“衣”音 /iː/) | “ee, ii” ,或“i” |
u (U) | | उ | | 类似英语“put”中的“u” (短“乌”音 /u/) | “u” |
ū | | ऊ | | 类似英语“cool”中的“oo” (长“乌”音 /uː/) | “oo, uu”,或“u” |
ṛ (Ṛ) | | ऋ | | 现代通常发音成“/ri/” | “ri”,或“r” |
ṝ | | ॠ | | 现代通常发音成“/riː/” | “ree, rii”,或“ri” |
ḷ | | ऌ | | 类似英语发音“/li/” | “li”,或“l” |
ḹ | | ॡ | | 类似英语发音“/lu/” | “lu” |
• 双元音(4个) | |||
e (E) | | ए | | 类似英语“eight”中的“ei” (“诶”音 /eː/) | “e” |
ai | | ऐ | | 类似英语“kite”中的“i” (“唉”音 /ai/) | “ai” |
o (O) | | ओ | | 类似英语“pole”中的“o” (“欧”音 /oː/) | “o” |
au | | औ | | 类似英语“loud”中的“ou” (“熬”音 /au/) | “au” |
• 特殊元音(2个) | |||
aṃ | | अं | | 元音 “a” 的“鼻音化” (anusvāra, nasalized) | “am” |
——在相应的梵语元音字母上面加一个“点”,藏语继承了这一点; | |||
aḥ | | अः | | 元音 “a” 的“送气化” (visarga, aspirated) | “ah” |
——在相应的梵语元音字母后面加两个“点”,藏语亦继承了这一点。 |
【 注1:】最后两个特殊元音,在印地语”天城体“中不算独立字母,故”天城体“只有 14个元音,共 48个字母; 【 注2:】元音 “ai” 和 “e”,在有些梵语单词中可以互换,发音还是 “e”; 【 注3:】梵语的 “ṛ”、“ṝ” 被称为元音 “r”,它们是原始印欧语中最初的元音 “l” 或 “r”,其发音在古梵语中是卷舌近音 “/ɻ/”(约公元前 500年)。当包含这些音的梵语词被借用到现代印度-雅利安语时,如印地语或尼泊尔语,它们的发音变成为 “/ri/” 和 “/riː/”,从而导致 “Kṛṣṇa” 变成了 “Krishna”(克里希那),“ṛgveda” 变成了 “rigveda”(梨俱吠陀)。但仔细听印度人发音,你会发现 “ṛ” 的读音要比真正的 “ri” 短促一些。 |
2. 辅音(Kāli, Consonants) |
辅音字母要完整发音,其实都带着一个元音 “a”(即字母本身的读音,就像英文字母一样,本身有自己的读音)。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1)喉音: | ka(क) | kha(ख) | ga(ग) | gha(घ) | ṅa(ङ) |
2)腭音: | ca(च) | cha(छ) | ja(ज) | jha(झ) | ña(ञ) |
3)卷舌音: | ṭa(ट) | ṭha(ठ) | ḍa(ड) | ḍha(ढ) | ṇa(ण) |
4)齿音: | ta(त) | tha(थ) | da(द) | dha(ध) | na(न) |
5)唇音: | pa(प) | pha(फ) | ba(ब) | bha(भ) | ma(म) |
6)半元音: | ya(य) | ra(र) | la(ल) | va(व) | |
7)咝音: | śa(श) | ṣa(ष) | sa(स) | ||
8)气音: | ha(ह) | ||||
9)复合音: | kṣa(क्ष) | jña(ज्ञ) |
【 注4:】 - 以上,第 1行是“喉音” (velar),第 5行是“唇音” (labial); - 第 1-5 行中,第一列和第三列称为“平音” (plain),第二列和第四列称为“送气音” (aspirated),两者的区别在于发音时有没有气流从喉咙穿出(“送气音”的发音比较低沉); - 第一列和第二列被称为“清音” (unvoiced),第三列和第四列被称为“浊音” (voiced),两者的区别在于发音时是否振动声带; - 第五列称为“鼻音” (nasal),也就是用鼻腔发音; - 此外,元音、“半元音” (semivowels) 和“气音” (aspirants) 都属于“浊音” (voiced);而在“咝音” (spirants) 中,“śa” 是“腭音” (palatal),“ṣa” 是“卷舌音” (retroflex),“sa” 是“齿音” (dental)。 - 最后一行是“复合音” (conjuncts),不算独立的字母,但发音比较特殊,一般都独立列出。 |
【 注5:】英语的浊音多为不送气音,清音多为送气音;而在现代汉语的北方话中,送气、不送气辅浊音都非常少,这也是中国人学习梵语等其它印度语言的发音难点之一。 |
3. 辅音发音说明: |
一般辅音 “k、g、j、d、n、t、p、b、m、y、l、v、s、h” 与英文相似(这只是对初学者来说的一种近似说法,其实还是有些差别的,尤其是 “k、g、t、d、b、p” 这几个字母)。这里的关键是:“送气音”怎么发?示例如下: |
比如:“kha”,先发音成 “kaha”(卡哈),然后试着让 “h” 不发出声、只送气,发音变成 “ka~a”(卡~);再比如:“bha”,先发音成 “baha”(巴哈),然后试着让 “h” 不发出声、只送气,发音变成 “ba~a”(巴~,听起来有点像 “趴~”)。如果是跟其他元音的话,情况也类似,比如:“dhu”,先发音成 “duhu”(都呼),然后试着让 “h” 不发出声、只送气,发音变成 “du~u”(都~,听起来有点像 “凸~”);其他情况依此类推。 |
• 卷舌音 (retroflex): | ||
字母 | 发音示例 | 简化形式 |
- ṭ (Ṭ): | 发”t“音的时候,舌尖微卷、抵住上腭中部; | “t, tt” |
- ḍ: | 发音方法同上,相当于“ṭ”的浊化; | “d, dd” |
- ṭh: | 字母“ṭ”的送气音; | “th” |
- ḍh: | 字母“ḍ”的送气音; | “dh” |
【 注6:】前两个卷舌音与英文 “t”、“d” 的发音差别不大,通常可以直接把下面的点去掉;但简化后齿音和卷舌音,如 “t” 和 “ṭ”,就无法区分了,这点需要注意。 |
• “c” 族与 “s” 族音: | ||
- c (C): | 发音“ts” (音 /ts/),“ca”发音“擦”,但常被视作与“ch”等效; | “ch, c” |
- ch: | 类似英语“chaw”中的“ch” (音 /tʃ/),“cha”发音近似“恰”; | “ch, chh” |
- s (S): | 与英文中的“s”发音相同 (音 /s/) | “s” |
- ś (Ś): | 类似英语“show”中的“sh” (音 /ʃ/) | “sh” |
- ṣ (Ṣ): | 类似普通话的卷舌音“sh”,发音近似“湿”; | “sh, ss” |
【 注7:】以上的 “ś” 和 “ṣ”,通常都被简化转换为了 “sh”,发音成了 “/ʃ/”。 |
• “n” 族音: | ||
- n (N): | 与英文中的“n”发音相同 (音 /n/); | “n” |
- ṇ: | 发音类似“n”,但舌尖微卷,抵住上腭中部; | “n, nn” |
- ṅ: | 相当于英文字母组合“ng”,发音“/ŋ/”; | “ng, m”,或“n” |
- ñ: | 相当于英文字母组合“ny”,发音“/nɪ/”; | “ñ, ny”,或“nj, n” |
【 注8:】以上的 “ṇ” 可以视作与 “n” 等效,但另外两个要注意,不能混淆。但现在很多资料中都把上述 4个字母简化成 “n”,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所以要尽量想办法弄到正规梵文拼写的资料,以免自己被误导。 |
• 其他音及复合音 (conjuncts): | ||
- r (R): | 类似拉丁语的“r”,属于舌尖颤音 (发音时,舌尖顶住上齿龈,丹田送气颤动声带,舌尖随着气流一起震动);这个“r”音汉语和英语里都没有,所以需要特别练习; | “r” |
- g (G): | 类似英文“gate”的“g” (音 /g/); | “g” |
- j (J): | 类似英文“jar”的“j” (音 /dʒ/); | “j” |
- y (Y): | 类似英文“yes”的“y” (音 /j/); | “y” |
- kṣ: | 一般接近于“ch”的发音“/tʃ/”,但也有一些例外; | “ksh” |
- jñ: | 相当于“gny”,其中“gn”读作加了重音的“'g”; | “'gy, jn” |
【 注9:】梵语经典(包括佛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jñāna”(智慧),发音等效于 “gyāna”(知识、智慧,发音:/'gijɑːnə/),实际上这两个词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发音,可以看成是同一个词的两种拼法(写法)。还有一个在佛教中非常重要的词:“prajñā”(般若),其发音就应该是 “pragyā” (/prə'gijɑː/)。 |
【 注10:】“kṣ” 发音的例外情况,如:“地藏菩萨”的名字 “Kṣitigarbha”,发音就是 “Ku-shi-ti-gar-bha”;“Mokṣa”(自我实现、解脱),发音 “Mo-k-sha”;“Mukṣīya”(解放),发音 “Mu-shi-ya”,“k” 反而被忽略了;等等,例外情况还不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 |
• 辅助字母: | ||
- ṃ: | “鼻音化” (anusvāra, nasalised),又叫“随韵”,一般用于词尾。梵语发音规则规定,以 “m” 收尾的词,若遇到的下一个词以辅音起首,则 “m” 变为 “ṃ”。发音要求紧闭嘴唇,完全用鼻腔发长音 “m~”,比如梵语中的“神圣音符”:Oṃ (ॐ)。很多人将其视为等效于英文字母组合 “ng”,在藏语或锡克教中,“Oṃ” 发音变成了 “Ong” (唵、嗡),“Hūṃ” 变成了 “Hung” (吽),实际上这也是不准确的; | “m” |
- ḥ: | “送气化” (visarga, aspirated),又叫“止声”,亦多用于词尾,通常用于元音字母的“送气化”。 | “h” |
【 注11:】上面的辅音字母表中,只有 33个字母,少了一个,大概这两个字母由于不能单独使用,各算半个,所以总计 34个。 |
五、发音注意事项 |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由于汉语与梵语的语言差异性非常大(好在现在多数人都学过一点西文,至少也学过汉语拼音),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这些都是汉语发音中没有的): |
1. 送气化发音 |
包括“送气化辅音”和“元音送气化”两种类型的发音。一般“送气化发音”相较于原来的声音,都会显得更低沉一些。 |
• “送气化辅音”上面已经举了一些例子,再示例几个,比如: |
“dha”,先发音成 “daha”,然后试着让 “h” 不发出声、只送气,发音变成 “da~a”(听起来有点像 “塌~”);“gha”,先发音成 “gaha”,然后试着让 “h” 不发出声、只送气,发音变成 “ga~a”;“bhu”,先发音成 “buhu”,然后试着让 “h” 不发出声、只送气,发音变成 “bu~u”;其他情况依此类推。 |
** 补充说明:我后来发现,“辅音送气化”发音的最关键之处就是——发音时嘴不能完全闭合,因为还要同时送气。譬如:发 “bha” 时,先按照 “ba” 来发音,但在发 “b” 音时,嘴唇不能闭合,同时还要吐气(嘴闭合了还怎么送气?),这样 “bha” 听起来就像 “pha”,但又不是 “pha”;类似的,“dha” 既像又不是 “tha”,等等。先从简单的咒语开始,比如:“Om Namo Bhagavate Vasudevaya”,重点是 “Bhagavate” 这个词,要在听咒语、念咒语时好好体会!! |
• “元音送气化”发音示例: |
“aḥ” (简化形式:“ah”),先发音成 “aha”,然后试着让 “h” 不发出声、只送气,发音变成 “a~a”;“bhuḥ” (简化形式:“bhuh”),先发音成 “buhuhu”,然后试着让 “h” 不发出声、只送气,发音变成 “bu~u~u”;“shantiḥ” (简化形式:“shantih” 或 “shantihi”),先发音成 “shan-ti-hi”,然后试着让 “h” 不发出声、只送气,发音变成 “i” 音拉长;其他情况依此类推。 |
从上述“元音送气化”发音的方式来看,除了送气以外,一般都是轻声重复一遍前面的元音,所以这时的字母 “ḥ”,又被称为“回音字母”,意思就是要重复一遍前面的元音。 |
但这个“回音字母”在与 “a” 音组合时,有时候的发音会比较特殊。比如:“namaḥ” 一词,当放在句子中间时,发音符合上述的“回声”原则(“a” 音拉长),简化为 “namah”;但放在句子结尾时,发音变成了 “namaha”,最后的 “h” 要发音;类似的还有:“svaḥ”、“bhuvaḥ” 等等,具体的发音情况结合咒语的形式而定。 |
2. 字母 “r” 的发音 |
这个音与汉语和英语中的 “r” 是不同的,汉语和英语里也没有类似的音。它听起来似乎像 “l”,但 “r” 的发音不同于 “l”,类似拉丁语的 “r”,是舌尖颤音。也就是说,发 “r” 音时,舌尖须上卷并抵住上颚齿根部, 丹田送气颤动声带,舌尖随着气流而振动。因此,发 “r” 音时嘴不能张太大。 |
这个音一开始的确非常难以掌握,可以先不考虑舌尖颤动的效果(舌头紧张、僵硬,怎么能颤动起来呢?),姑且把它理解成是“l”的卷舌音,发音时一定要把舌尖卷上去抵住上颚齿根部。 |
试着比较一下 “ra” 和 “la” 的差别,别把 “Rama” 念成 “Lama” 了——“la” 是口腔音,因此嘴可以张得很大,发音可以很响亮;但 “ra” 就不行了,发音时必需要舌头卷起来抵住上颚齿根部,要用到腹部丹田的力气才能发出声来。所以,发 “r” 音要调动身体更多部位的能量,因而相比 “l”,“r” 音对身体的疗愈功能更好。“r” 音多的咒语,念诵多遍以后会感到身体发热、出汗,如果没感到这样的效果,说明你的发音不对。 |
** 特别注意:这个 “r” 的发音需要好好练习,因为梵语中 “r” 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大大高于字母 “l”,我们熟悉的“度母咒”中,这个字母就出现多次,且其发音非常重要。练习这个字母发音的最佳咒语是:“Om Namo Narayanaya”,把这个咒语中的 “ra” 音练好了,其他的举一反三,用心体会,自然就会慢慢掌握了。 |
————— • 【 附录:参考资料 】 |
1)悉昙体 (Siddhaṃ) 字母表: — https://visiblemantra.org/ alphabet.html |
2)天城体 (Devanāgarī) 字母及发音: — http://www.beita.org/html/ xianguanzhuangyanlunxuexi/ fanwenxuexi/200901/25-1718.html |
3)关于梵语的详细介绍: — http://fanyu.h.baike.com/article-459273.html |
4)《百度百科》“威廉·琼斯”词条: — http://fanyu.h.baike.com/article-4592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