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佛陀小传 |
—— 关大眠:《牛津通识:佛学概论 · 第二章》 |
• 前言 |
“佛陀”出生于喜马拉雅山麓附近的特莱低地,在今尼泊尔境内。其族人以“释迦”自称,故此佛陀得名“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信徒们则称呼他为“薄伽梵”,或者“世尊”。“佛陀”其实并非个人名宇,而是对“觉者”的尊称。严格说来这个称号必须在某人证悟得道之后方可使用,尽管如此,这里仍以此来称呼早年的佛陀,而他的本名其实是:悉达多·乔达摩。 |
佛陀的生卒年份,按照传统说法,是公元前 566年至公元前 486年,近年研究则认为,其卒年似应在公元前 410年左右(这一时期编年史的误差当在十年之内),传统资料显示,佛陀及其族人属于印度四大种姓之中的第二等级——被称为“刹帝利”的贵族武士阶级。但是没有别的迹象表明,种姓制度曾经在“释迦族”内广为流行。 |
有关佛陀的父亲“净饭王”的王者地位,以及其宫廷生活如何骄奢淫逸的传言,习见于后世典籍,大多为夸张虚饰之言。尽管如此,佛陀的尊贵出身和崇高地位,在佛教文学艺术中是个常见主题。他的贵族身世背景或许不如传言所说的那般高贵,但无疑可以帮助他在游历说法时,给印度东北各诸候国的宫廷留下良好印象。 |
• 早期经藏 |
佛陀的教诫都记载在卷帙浩繁的经藏之中,被称作“正典”。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忆佛经,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佛陀的年代,当时集体记诵是保存经典的常用方法。唯一保存完好的早期佛经是“巴利文正典”,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经文以“巴利文”记载,“巴利文”是跟梵文相似的地方语言,接近佛陀自己说法时的用语。“巴利文正典”据信在公元前 1世纪中期的斯里兰卡写成,分为三部分或称“三藏”,即所谓:(一)经藏,佛之说法,又可细分为五部;(二)律藏,清规戒律的结集;(三)论藏,稍后结集而成的佛学论著。 |
有关佛陀的生平资料,有相当部分保存在“巴利文正典”之中。将散见各处的零星片断连缀成贯通流畅的长篇叙述,要待佛陀圆寂 500年后方才开始。稍早时侯,大约此前二三百年间,有关佛陀的生平事迹开始在各地流传,显示出人们对这位人杰的兴趣在逐年增长。有关佛陀生平的叙述,最著名、最精致的是一首叙事诗《佛所行赞》,为公元 1世纪时佛教著名文学家“马鸣”所撰。从此以后,早期的片断传记资料由想象的细节加以修饰,最终使得事实与传说难以区分。这些叙述激发了对佛陀形象的创造,而这一现象在 2世纪之前从未出现过。 |
在此之前,佛陀的形象在艺术创作中只是以象征的方式出现,例如:树木、车轮、华盖等等,或因为尊崇,或因为想要设法对他所获得的超验状态给出一个美好而感性的表达,却又很难找到别的方式。但也正是在此过程中,艺术家才开始以石材或其他材料创作佛陀形象,这些形象最终成为信众崇拜的对象。 |
• 佛陀的生平 |
有关佛陀生平的早期资料大抵零星琐碎。有时候讲到某个话题,佛陀会回顾自己的早年经历,然后又接着说法。其中有些片断相当详尽,有些却又相当模糊;所有片断的编年顺序并非都是条理清晰的。出于这样的原因,要根据这种泛泛的资料写出一部佛陀传记远非易事。而且所谓“传记”,大体上也是西方文化近代的创造发明,而在古代印度,其实并不存在作为文体类型的“传记”。同样的困难也困扰着想撰写其他早期宗教人物(如耶稣)传记的人们,故此要想在勾画“历史上的佛陀”时取得更大成功是没什么可能的,甚至还有额外的麻烦:既然佛教徒相信“前生来世”,那么要写出完整的“佛陀传记”还必须包括他的所有前生! |
尽管不存在佛陀生平早期资料的连贯叙述,人们大体上也都同意他一生中某些关键事实的相对编年顺序。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出来的事实是:佛陀十六岁娶妻“耶输陀罗”,得子“罗睺罗”(意为“覆障”)。稍后佛陀离家出走,开始上下求索寻觅宗教智慧,时年二十九岁。大约三十五岁时他证悟得道,余生之四十五年遍游各地传播佛法,直至八十岁圆寂。 |
佛教徒在传统上往往关注佛陀生平的某些关键事件,认为其至关重要,并通过文献、神话和仪典,甚至去圣地朝圣等各种方式表示纪念。其中,四个最为重要的事件是:降生、证悟得道、法轮初转,以及涅槃圆寂。 |
• 佛陀的降生 |
佛陀的降生跟耶稣基督的降生差不多,都有神迹相伴。后来的经文记述说,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夜梦白色幼象入腹,因而结孕成胎。这个梦释解出来,就意味着“摩耶夫人”即将诞下麟儿,而且待他长大成人之后,必将成为伟大的君主或者伟大的教主。 |
![]() |
按照习俗,“摩耶夫人”将近足月临产时,便从释迦国首都迦毗罗卫前往娘家待产。王后和随从来到“蓝毗尼”一处可爱丛林时,突然开始阵痛,于是扶着娑罗树站立着诞下佛陀。据说,是时诸天众神纷纷降临赞颂如此盛事,因为“佛陀的降生”是一桩快乐且重大的事件。地动天摇之间,诸神将圣婴放在地上以神水施洗。圣婴旋即起身迈出七步,并且宣告这是他最后一次降临人世。这个男婴被命名为“悉达多·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达到自己目的者);而“乔达摩”则是族名,传自印度古代圣人。“摩耶夫人”分娩七天之后去世,因此,佛陀由成为“净饭王”继室的姨母“摩诃波阔波提”抚养成人。 |
“巴利文正典”对佛陀幼年事迹语焉不详,造成的印象便是,他在父王的三座宫殿内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这三座宫殿是为印度一年之中三个季节分别设置的。年轻王子锦衣玉食,终日陶醉在温柔繁华之乡,与乐师扈从相伴,得到一切满足。按理说,如此境遇足以令佛陀“娇惯成性”。事实却并非如此,据说,佛陀聪慧早熟、好学敏思、体贴他人,有天眼待启。 |
• 四相 |
宫廷生活豪华奢侈却并不充实,所以,佛陀便渴望过一种更为深刻、更能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生活方式。后世流传的故事表达了佛陀的这种不满。故事中,佛陀乘辇出宫四度巡游。佛陀的父王护子心切——他担心“摩耶夫人”梦中所预兆的事真会应验,王子真的会出家成为教主——于是便作出安排,让大街小巷来来往往的都是年轻健康、容光焕发的人,以为这样一来“悉达多”就不会为不愉快的景象感到心神不安了。所有老弱病残都被驱离大道,可是机缘巧合——或如后世经文所言,由于诸天众神做了手脚——佛陀迎面撞上了一位老者。佛陀见此老者如遭五雷轰顶,急令驭者回官,在宫内苦思年老的意味。 |
他第二次出巡遇见的是病人,第三次则是运去火化的尸体。这些经验令他产生了人生“无常”的印象,从而明白,宫墙再高也无法阻止苦难和死亡的逼近。第四次出巡他遇见一位“沙门”,顿时心生一念,认定应该亲自去为人类苦况寻找精神上的救助之道。当晚他便作出决定,离开宫廷,最后望了一眼熟睡中的妻儿,转身离去,就此成为四处漂泊的“沙门”。 |
这个简单而意味深长的故事不可能完全真实。很难相信佛陀无知幼稚居然一至于此,也很难相信他对宫廷生活的反叛会如此决绝断然。更好的解读方法或许是把它当做寓言,将宫廷生活看成自得自满和自我迷幻的产物,而将四次出巡的所见所闻看作对人生本质的领悟之始。 |
如果佛陀生活在今天,所谓“四相”比比皆是:垂垂老者、病院处处、坟茔座座,都在宣示人生的短暂与脆弱。而与此同时,每座教堂、每位牧师却在证明,所有类似问题都可以通过宗教寻得解决。这个寓言似乎暗示,尽管“四相”比比皆是,大多数的人——跟年轻的佛陀一样——都建造了一道精神屏障(例如宫墙),将令人不快的事实真相拒于视野之外。然而,不受欢迎的事实真相还会一次次以某种方式不请自来,例如生、老、病、死之类,根本无从回避,恰如佛陀当年乘辇出巡时所遇到的一样。 |
• 勘破红尘、厉行苦修 |
由于被自己的自满自得之态所震撼,佛陀断然决定弃家出走,去寻觅心灵之知。这样的决定在印度倒并非其首创,沙门运动——无家行乞者的反正统文化——早在佛陀之前就已盛行。许多人早就作出同样勘破红尘的选择,佛陀只不过成为了这支游历四方的思想者队伍当中的又一成员而已。 |
佛陀的第一位导师名叫“阿罗陀迦兰”,他教授佛陀“禅定”功夫,可以借此体验出神入化的深刻境界。佛陀是个好学生,很快便进入而且停留在一种被称作“无所有处”的出神入化的状态之中。佛陀学得很快又很完备,“阿罗陀迦兰”便让他参加沙门团体的领导工作。佛陀拒绝了,因为尽管这种体验令人觉得安详和愉悦,却并非他所追求的根本救治之道。人们终会退出这种状态,返回到理智清醒之时,这样就又会面对与生俱来无法解决的根本问题,也就是所谓“生、老、病、死”。 |
佛陀继续他的追寻,并且师从另一位名叫“郁陀迦罗摩子”的沙门。郁陀迦教会佛陀一种更为精妙的技术,可以使修炼者进入“非想非非想处”。这是意识的更高境界,身处其间,意识本身也几乎消失于无形。郁陀迦对他这位学生恋恋不舍,居然主动要求当他的信徒。佛陀又拒绝了,觉得这种进入意识神秘境界的能力固然不错,固然有价值,却毕竟不是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
在完成这些“禅定”实践之后,佛陀便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方面,其中包括“极端苦修”,目的是尽量压抑“食、色”二欲。佛陀起初练习呼吸控制,设法令呼吸逐渐深慢细长。没想到此举非但没有令他产生心灵之知,反倒令他头痛不已。放弃练习之后,佛陀又去尝试另一种技巧,即所谓”辟谷之法”,努力将食量减至一天只吃一匙豆汤。不久他变得形容枯槁,几乎不能直坐,甚至须发皆落。佛陀从此明白,这种形式的“自我禁欲”实在难以修成正果,于是便又放弃了。 |
但佛陀的努力并未完全白费,这些经验告诉他,任何种类的极端做法其实都于事无补。他早年的放纵生活固然不能令人满意,而六年的苦修实践何尝不是如此。他开始明白,最有成效的途径应该是这些极端方法的“中道”。因此,最恰当的生活方式须是中庸的:既不禁欲,也不纵欲。 |
• 证悟 |
根据这一原则,佛陀再度开始进食,同时重新修习“禅定”。他从此精进非常,直至一个夜晚,他坐在一棵后来被称作“菩提树”的大树底下,获得了他一直在追寻的大彻大悟。 |
夜首更时分,佛陀能够看透自己的前世生活,可以清晰记忆一切细节;到了二更他便天眼洞开,可以清楚见证天地间一切众生,依据各自的善恶业行历历不爽的生死轮回;三更时分,他终于明白自己的精神污染消失殆尽,一切欲念和无知被连根拔去。他已经“完成一切应做之事”——获得涅槃,中止轮回,正如他降生时所预言的那样。 |
佛陀证悟之处名为“菩提伽耶”,佛陀留在那里七个星期,筹划自己的未来。他考虑自己是否应当成为一位宗师,却因为担心教义太过深奥,无法向众生传达而踌躇。一时之间,他倾向于过一种离群素居和自得其乐的生活。但是,受到诸天众神(佛教之中诸神类似基督教之天使)之一的召唤,佛陀为其慈悲之心所驱动,决定向世人宣示教义——“法”。凭着天眼,佛陀看到自己先前的两位师尊已经去世,便动身去恒河边上的“波罗奈”,他知道在那里可以找到五个先前的侍从,他们曾经因他放弃苦修而离开了他。 |
![]() |
• 初转法轮,以及说法生涯 |
佛陀来到“波罗奈”附近的“鹿野苑”,这几位侍从稍稍犹豫之后就欢迎他的到来,他们很快便认识到在他身上发生的变化。佛陀称呼自己为“如来”(得其所得、是其所是),然后便开始他的第一次说法,这是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初次说法”的内容记载入经文之中,被称作《转法轮经》,经文包括了被归纳为“四圣谛”的佛法精义。“轮子”在佛教中是一个重要象征,经常被用来代表“法”。“初次说法”这一事件是“法轮”常转的原动力,随着佛法远播遍及全亚洲,“法轮”不停地向前转。 |
“初次说法”的听众之中,有一人立获妙悟成为“涉足入河者”,亦即获得初步领悟的人。随着佛陀继续说法,其余四人也都进入此境。于是,立即举行简单仪式,五人作为佛陀的门徒从此成为“比丘”。听到佛陀的二次说法之后,五比丘证悟得道。他们与其他一些获得此境的人一起被称作“阿罗汉”(圣人),而不是“佛陀”,因为佛陀这个称呼专指发现证悟之道者,而非由他人指引获得证悟者。 |
教义传播得很快,不久便有很多人明心见性。据早期经籍所言,佛陀指令六十位“阿罗汉”组成教团,普渡点化众生。五年之后“比丘教阶”已经形成,佛陀也只好同意相应建立“比丘尼”的教阶制度。尽管开始时佛陀并不情愿——隐修制度本身就是新生事物,“比丘尼”教阶则更是史无前例——可最终还是同意了。“比丘尼”教阶不像“比丘”教阶那样流行,今人所谓的“僧伽”,则特指“比丘教阶”。 |
佛陀后半生的生活情形,缺少详尽的传记资料。但有一点很清楚,他的时间都花在徒步遍游东北印度上了,他挨村挨镇地向不同宗教、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经济背景的听众宣讲佛法。足迹所至地区,差不多有方圆 150x250 英里,略小于爱尔兰而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相近。据说,佛陀无论说法、答疑、争论,都能征服各行各业的听众。他神态自若,安详大度。经籍中屡屡提及,无数皈依者见证了其思辦力量和个人魅力。他还偶尔被形容为活生生的奇迹,具备了通过修习“禅定”而发展出来的“神通”。随着他的声名大嗓,信徒日增,还出现了一些居留地,好让僧人在一年中的多雨季节不便外出时安居。这些居留场所,通常由国王或者富裕的施主捐赠,日后逐渐形成永久的“精舍”(寺庙)。 |
• 佛陀圆寂 |
《大般涅槃经》讲述了佛陀生平最后几个月中发生的事情。当时佛陀年届八十,体力渐衰,却仍然像平时一样靠着意志力勉强撑持,继续步行传道说法。此时此刻,产生了一个事关未来的重要问题需要解决,他是否应该指定一个继任者,以便在他过世后继续领导这个僧团? |
在和堂弟兼忠心耿耿的侍从“阿难”交谈时,佛陀表示并不需要选定继任者,因为他本人也从没有自认为是僧团的“领袖”。在他去世后,僧人应该依“法”行事,持律谨严。他还建议说,每位僧人都必须各自细思教条,对照经文,加以印证,然后决定是否遵从。正因为如此,佛教从未有过统一而权威的经藏传世,也没有机构或组织负责发放统一的经律。 |
佛陀“圆寂”之地是个小城,名为“拘尸那迦”。他右侧偃卧在两株娑罗树之间,据经文经记载,当时两树反季节地繁花似锦。尽管经常有传言说,佛陀是吃了俗家信徒布施的肉食,死于食物中毒,但据《大般涅樂经》所言,是次不适很快便康复了,实际去世是在此之后的某个日子,显然是自然死亡。 |
佛陀嘱咐说,入灭之后遗体应该火化,可以按照君主驾崩的办法处置,将骨灰存入坛中安放在浮屠里,这个地方可以用作布施奉献之地。弥留之际,佛陀召唤所有僧众齐集身边,给他们机会询问最后的问题,却不见有问题提出,表明他所说的法都已经阐释清楚,僧众也都理解了。于是佛陀最后说道:“一切诸法悉无常,自到解脱处。”佛陀这时凝神止息入静,施施然历经神那诸境便入最后“涅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