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什么是坛城 (Mandala) ? |
Vajrayāna:金刚乘,又称为:怛特罗佛教、密宗、秘密教、秘密乘、密乘、瑜伽密教、真言乘、真言宗。这一系的佛教,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许公开的秘密传授,及充满神秘内容的特征,因而又被称为“密教”;而相对于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则被称为“显教”。 |
Theravadin Buddhism:上座部/小乘佛教 Mahayana Buddhism:大乘佛教 Vajrayana Buddhism:金刚乘佛教 |
[[Keywords]] |
Mandala, 曼荼罗, 坛城, 吉廓, 金刚乘, 密宗, 密教, 佛教 |
(一)坛城 (Mandala) |
所谓“坛城”,对应的梵语是 “Mandala”(曼荼罗),藏语称为“吉廓”,它也是西藏唐卡艺术表达的中心主题。 |
“Mandala” 在梵语中的本义是 "circle”(圆、环),后来演变成了印度教和佛教中的一种精神和仪式符号,代表宇宙。现在,“Mandala” 已经成为了一个通用术语,泛指任何从形而上或象征意义上代表宇宙的图形或几何图案,也即是说,它是一种代表宇宙的微观世界。其最基本的形式就是:一个圆形和一个正方形,它们有共同的中心点(整个图形中心对称),正方形四边上各有一个“T”形的门,正方形区域即为“坛城”,其中心是神或佛(主尊)所在的地方。 |
在各种宗教传统中,“Mandala” 往往被用来作为一种精神指导工具,使修行者集中注意力并建立一个神圣空间,帮助其冥想并进入一种精神超离的状态 (trance induction)。在 “Mandala” 中,外面带火的圆环通常象征着智慧。带有八个墓室的圆环,是一种对“轮回” (Samsara) 的泛用:它代表了对信徒的劝诫,即要时刻注意死亡和无常 (impermanence);同时,它也可以让人面对并认识到生命的短暂。 |
![]() 大威德金刚唐卡(曼荼罗) |
在佛教密教中,“坛城 /Mandala” 指的是密教本尊及其眷属聚集的场所,以本智为主尊(中心神),道果功德为眷众,眷众环绕本尊游戏庄严,成为轮圆。因此,“坛城”具有圆轮之义、发生之义和聚集之义。圆备众德,发生诸佛,聚集十方三世诸圣于一处。“坛城”既可以是一种符号(图形、图像),也可以是一个物理空间。作为物理空间的“坛城”,往往划定一片封闭的场地或区域,并使之摆脱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因此,它就成为了是密教修行者的修行道场。 |
佛教密教的宇宙观认为,宇宙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故称“密宗六大”。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识”为“心法”,属金刚界。该教派主张色心不二,金胎为一。“六大”为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依法修习“三密加持”就能使身、语、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语、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
佛教密教的“坛城”正体现了上述宇宙观:“坛城”的中心点象征着宇宙和人体的中心;正方形的“坛城”像是一座堡垒、宫殿或城市,也相当于人体,外面的圆环相当于宇宙。“坛城”的东、南、西、北四个门表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触根(人体与外界沟通的渠道),中央是须弥山或妙高山,对应人体的垂直轴心——脊椎。整个“坛城”,可以视为一个包含了宇宙万有(“六大”)的“神秘中心”。在这个“神秘中心”中,佛(或其他“本尊”)会带来一种超意识的觉醒力量,它可以被一种秘密的、心身的过程所唤醒,使得修行者的心智从其物质基础开始,逐渐提升(原被埋没在愚昧的黑暗之中),当达到最高成就之时,也就达成了智慧圆满的菩提之心。 |
在西藏的金刚乘密教 (Vajrayana Tantra) 中,“坛城 /Mandala” 演变出了多种形式,除了“唐卡 /Thangka” 以外,还有“坛城沙画” (Sand Mandala),这些都是“无上瑜伽” (Anuttara-yoga) 修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坛城 /Mandala” 以视觉化形式表现出了金刚乘教义的核心本质:人的心灵是一个小宇宙,是宇宙中各种神秘力量的缩影,因此,“坛城 /Mandala” 就代表了净土的本质,以及觉悟的心灵。 |
• “坛城”大致可分为四类: (1)大坛城,指描绘佛、菩萨的形象,用青、黄、赤、白、黑五色表示地、水、火、风、空“五大”,表聚集之义。 (2)三昧坛城,描绘象征佛、菩萨的器杖和印契,如宝珠、刀剑、轮、手式等。 (3)法坛城,又称种子坛城,以种子表示诸尊,以本尊名称的梵文首字代表本尊。 (4)以雕塑、铸像等立体造像表示诸尊集会,形象更加具体直观,这又被称为“羯磨(业)坛城”。 |
(二)佛教中的颜色及其所代表的世俗功能(色彩曼荼罗) |
佛教作为一种精神修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觉悟” (enlightenment),从而从“轮回” (Samsara) 中解脱,这个终极目标被称为“最高成就” (Siddhi)。这是从胜义层面上讲的最高目标,但佛教徒在修行过程中,还有很多世俗层面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化缘赞助、解决行住坐卧等生活方面的问题)。另外,对于普通的信众来说,真正想“觉悟成佛”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只是想求个心态平和、太平健康,或者事业顺利、发家致富,等等。对于这些世俗层面的需求,佛教必须要做出相应的回应,才能对信众具有吸引力。于是,各种菩萨,以及佛和菩萨的各种变体便纷纷应运而生(我们不妨称他们为“神祇”,英文 “deity”),除了引导众生“觉悟”以外,他们的主要目标还是满足信众的世俗需求。这种以世俗需求作为目标的修行,被称作 “karma-yoga”(业瑜伽,追求世俗果报的瑜伽,在密教中又称为“事续”)。 |
“Karma-yoga” 的修行者也可以获得一定成就,这些成就通常跟某种“神通” (theurgy) 或“魔幻功能” (magic actions) 联系在一起。这些 “magic actions” 被分成了四大类,并与四种颜色(白、黄、红、黑)相关联: |
“White Magic”,梵语中叫 “Shantika-karma”,具有镇静、安抚、治疗的作用,包括心灵和身体两个方面,这被称为“白色 · 安抚功能”。藏传佛教中的白度母 (White Tara) 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
“Yellow Magic”,梵语中叫 “Paushtika-karma”,具有增加财富、繁荣、富足、功德、知识等功能,这被称为“黄色 · 增长功能”。藏传佛教中的“黄财神” (Jambhala) 和尼泊尔佛教中的女财神“瓦苏达拉” (Vasudhara) 是这方面的典型,他们身体都是黄色的。 |
“Red Magic”,梵语中叫 “Vashya-karma”,具有慑服人心、控制自然的功能,以及具有蛊惑、迷惑、吸引、征服、吸引他人的功能,这被称为“红色 · 慑服功能”。藏传佛教中的 “Kurukulla 佛母”(作明佛母)和“金刚瑜伽母” (Vajrayogini) 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她们浑身通红,具有很强的慑服人心的能力。 |
“Black Magic”,梵语中叫 “Raudra-karma”,具有辟邪、斩除恶魔、去除恶念、消除精神上的障碍等功能,这叫“黑色 · 消除或保护功能”。藏传佛教中的“大黑天” (Mahakala)、各类愤怒相的空行母 (Dakini)、狮面空行母 (Simhamukha),都是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但黑色在绘画中很难表现,通常描绘成“深蓝色”,或者“深绿色”)。 |
这些色彩与世俗功能的对应关系只适用于一般的“神祇”,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佛”,因为“佛”要解决的是超越世俗层面的问题。但多数情况下,对于世俗层面的问题,“佛”的颜色也基本符合上述的“色彩规则”,比如说:“大日如来”、“金刚萨埵”,他们是白色的,所以也具有净化心灵、安抚情绪的作用;“南方宝生佛”,其身黄色,所以他也具有聚集财富和福德的作用;东方“不动如来”,其身蓝色(相当于“深色”、“黑色”),其菩提心坚不可摧,如金刚般斩断任何妄念;西方“阿弥陀佛”,其身红色,因此也具有慑服人心的作用,将人们的贪婪、淫欲转换成对极乐净土的向往。 |
以上四种神通或魔幻功能,一般也会在 “Mandala”(坛城/曼荼罗)上有所体现:它们被分配到曼荼罗坛城的四个城门上,即东部为“白色 · 安抚功能”,南部为“黄色 · 增长功能”,西部为“红色 · 慑服功能”,北部为“黑色/深色 · 消除或保护功能”。 |
![]() 大威德金刚坛城 |
![]() 地藏菩萨坛城 |
我们来看看👆上面的“大威德金刚”的坛城👆,下方是东(通常的坛城都是把东门放在下方),即是“东-白、南-黄、西-红、北-绿”,而“深绿、深蓝、黑色”是等同的。其他很多菩萨的坛城,比如👆“地藏菩萨”的坛城👆,也是这么分配色彩和功能的。 |
* 注:“五佛坛城/曼荼罗”的色彩分配(东-蓝,南-黄,西-红,北-绿),与通常的“坛城/曼荼罗”的色彩分配(东-白,南-黄,西-红,北-黑、或绿、蓝等深色)有所差异,主要是“曼荼罗·东方”的色彩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五佛曼荼罗”产生于密教早期,理论还不够完善、自洽所致。根据《西藏度亡经》中的说法(应属于密教晚期),“五佛曼荼罗”已经有所变化,譬如:中央的“大日如来”由白色变成了“蓝色”;东方的“阿閦佛”(不动如来)由“金刚萨埵”取代,或者说二者等价,重要的是色彩由蓝色变成了“白色”。这样一来,密教晚期的“五佛坛城/曼荼罗”的色彩分配,便与上述的“色彩曼荼罗”一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