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找部轻松点的家庭生活片解解闷,顺便看看美丽的风景,没想到却是如此地沉重,我似乎又一次被电影的名字和“豆瓣”的高分给骗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美丽的女人,却不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
一个叫雷纳多的小男孩,疯狂地迷恋美丽而独居的少妇麦莲娜,他深深地爱上了她,尽管这种爱看上去是如此地荒唐,尽管她根本不知道他是谁。他跟踪、偷窥、臆想、自慰,为她遭遇的种种不公而痛心疾首,日复一日。他也因此目睹了小镇众生的种种丑态——人性在美好的事物面前展现出的不由自主的恶:女人嫉妒她的美丽,男人觊觎她的美色,他们更忌惮她超乎寻常的美给他们生活可能带来的不幸(仅仅只是这种可能性、不确定性,就足以让你产生恶,人性太可怕!)。中国人很早就对人性做出过精辟的总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可悲的是,这样的总结并不是为了改造人性,而是为了改变个性。
|
看到盟军入城后作为“妓女”的麦莲娜被一众女人痛扁并被赶出小镇,你能不联想起点什么吗?比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大屠杀、苏联的大清洗和流放,希特勒的屠杀犹太人,文革时候的抄家批斗...... 也许人类最大的恶,不是人类个体的作恶(这无可避免),也不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恶(这很可悲,但也无可避免;以上两种恶我姑且称为“本性恶”吧),而是总有人利用(或者说有意释放)人类的本性恶来达到某种目的,无论这种目的被装饰成多么崇高、伟大。
|
很多人在评论中都在慨叹和批判人性的恶,但同时也应看到人性的另外一面。小男孩雷纳多不可救药地爱着麦莲娜,正是这种爱最终让他拯救了她,他告诉了她丈夫她的去向。他永远得不到她的爱,但他仍希望他爱的人能够幸福,照他自己的话说:“真正的爱是不求回报的。”这种不求回报的爱是什么?我想起了电影《少年派》中懵懂的少年派闯入教堂与神父的一段对话,少年派说:“神为什么会爱(有罪的)世人?”神父说:“人无法理解神的完美...... 你只需记住:神爱世人。”
|
这种无条件、不求回报的爱是什么?——是善,是人性中神性的一面,是上帝造人时馈赠给人类的最宝贵的 DNA。各类宗教的核心都是劝人向善,如:基督教里所说的“爱”、佛教里的四无量“慈悲喜舍”,尽管有很多时候,宗教也常被用来作为作恶的工具(这正说明了“善”的力量,因为你需要把“恶”伪装成“善”才能达到目的)。人是天使与魔鬼的复合体,恶使人类个体得以生存,只有善才能使人类种群得以延续。打一个佛教里常用的比喻,善就如同天空中的太阳,阳光普照,大地一片光明,而恶就是各个物体在地面上投下的阴影(这无可避免),虽然也有阴云蔽日、不见天日的时候,但阳光终要回来,因为万物生长离不开阳光。
|
所以,在电影中,小男孩的一人之善就足以抵消小镇众人之恶,就这一点来说,这个故事也算是个“美丽传说”吧。很多人纠结于最后麦莲娜与曾经伤害过她的众人和解,事实上,她必须和解。了解到世界是不完美的,人既是恶的,也是善的,你必须接受它。与恶和解,你才能体会到善。你必须首先与世界和解,世界才能与你和解,正如大家常说那句名言——“了解生活的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
|
阳光下的巴黎,雨中的巴黎,梦中的巴黎,别处的巴黎,黄金时代的巴黎,全宇宙最浪漫的巴黎......
|
影片开篇 4分钟长镜头,没有人物,纯粹巴黎的街景,正好对应中国古诗词里常用的场景——雨、晴、烟、晚,各有各的味道和情调,再配上题头的爵士乐小号,把一个饱满、浪漫的巴黎呈现了出来。
|
正好我最近看(听)毛姆的小说比较多,而毛姆甚至可以算得上是半个法国人,在他的多数小说中,巴黎都有着重要的戏份。在《魔法师》中,毛姆说:巴黎是全欧洲文化上最开放包容的城市,因此你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怪人”,包括那个恶毒的魔法师。(我又想起来在《人生的枷锁》中,当菲利普提出要去巴黎时,他大伯和伯母都露出了惊讶和厌恶的神色,仿佛那是一个让人堕落的地方,为“保守”和“正派”人士所不齿。)
|
当然,正是包容和开放使得巴黎成为了二战前欧洲的文化艺术中心,而欧洲又是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毛姆还有一句戏虐的话,用来描述巴黎的地位再恰当不过了:“欧洲人死了进天堂,美国人死了到巴黎。”也就是说,巴黎就是欧洲的天堂。而在电影里,伍迪·艾伦干脆把巴黎比做了“宇宙中心”。在二战前,有大量的美国艺术家旅居巴黎,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所以电影中男主吉尔就在午夜一一与他们邂逅了。正是有了这样的遭遇,男主也由此改变了命运。
|
【 摘句/点评 】
|
“有时候我想,有谁能创造出能和这伟大的城市相媲美的书、油画、交响乐或者雕塑。不可能!因为你看看四周,每一条街、每一条大道都是其独有的艺术形态。而当你想到在这个阴冷、暴力、毫无意义的宇宙之中有巴黎的存在,有这些灯光,木星和海王星上就什么都没有。但从太空深处,你能看见这些灯光、咖啡馆、歌舞升平的人们。就我所知,巴黎是宇宙中最性感的地方。"
|
——这段话的引人之处不仅在于它道出了巴黎的独特,更在于它揭示出了一个真相:这个世界是寒冷和黑暗的,美好的事物仅仅是很小一部分(不仅在空间上是很小的,在时间上也同样很小。这个世界对于人类来说,就是荒诞的)。但这不是悲哀的理由,正因为在荒凉孤寂的宇宙中,有了万物生长的地球,这份美好才值得珍重。
|
“我相信真正纯粹的爱情能产生一个纾解死亡的阶段,所有的懦弱都出自于没有爱或爱得不彻底,这两者一样。勇敢而真诚的人能够直面死亡,正是因为他们的爱拥有足够的激情,可以将死神从头脑中驱逐。”
|
——海明威的这段话从个人层面呼应了上面的一段话。人人必死,人人都存有对死亡的恐惧,这就是生命的荒诞。唯有依靠生命和爱的激情,才能克服对荒诞的恐惧。
|
“艺术家的使命,不是向绝望屈服,而是找到一方解药,来对抗存在的虚无。”
|
——这是斯泰因评论和开导男主吉尔的话。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就是人类的勇士,代表人类与这个世界的荒诞进行抗争,带领我们在这个无意义的世界中寻找人生的意义。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这种抗争的结果。世界的荒诞是不可克服的,但这些抗争会给人类带来些许安慰。可以说,它们就像荒凉的大海中的一座座美丽的小岛,供我们在迷惘的人生中停靠、休憩和思考(不知怎的,我脑海中竟浮现了“少年派”登上的那座小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艺术家的人生和他们的作品都是“绝美”的。
|
(这里我再次引用这个词——“绝美”,我在评论石黑一雄的小说时用过这个词。在《浮世画家》和《长日将尽》中,尽管主人公最后的结局都是彻底的错误和无用功,但石黑并没有彻底否定主人公的人生。有人认为这就是“日本人的暧昧”,其实不然。你不能否定“带着某种崇高信仰全身心投入”这样的行为,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不可控的,这正是世界的荒诞之处。在一无所获、甚至是负面结果面前,他们的人生因此就显出了“绝美”的一面,他们也由此获得了自我安慰。)
|
“如果我想要创作出真正有意义的东西,那我就必须根除我的幻觉,所以自以为活在过去会更幸福,也许就是那些幻觉之一。”
|
——“怀旧”或者“生活在别处”,一直被认为是逃避现实的行为,至少男主吉尔的女友和她的父母、朋友就是这么认为的。而他们在伍迪·艾伦的镜头下都是些什么呢?——庸俗而势利的“中产者”,他们虽然生活富足安逸,却随波逐流,缺乏个性和浪漫,即使是在浪漫之都——巴黎。主人公吉尔为什么放弃好莱坞安逸的生活不享,非要做一个真正的“作家”,开一家“古董店”?有时候我们为什么非要“怀旧”或“去别处”?就是因为我们当下的现实中缺乏某些能让我们感到有意义的东西,“旧时代”或者“别处”或许能够提供些许启发。只要不沉迷于其中,又怎么能算是逃避现实呢?最后,主人公吉尔认识到了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是不完美的,幡然醒悟,毅然返回了现实,然而他已经不是以前的他了。他离开了女友、离开了好莱坞的生活,然后就邂逅了漂亮的巴黎妹子——跟他一样喜欢听科尔·波特,喜欢在雨中走路...... ——你瞧,有时候,这个世界的荒诞并不总是件坏事。
|
【 后记 】
|
首先,我要感谢石黑一雄,他的《小夜曲》让我彻底地迷上了爵士乐。《午夜巴黎》我看过两遍,后一遍是在喜欢上爵士乐以后,观看的感觉真是妙极了。
|
其次,我还要感谢加缪,他让我见识了什么是“荒诞”,以及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的荒诞。
|
昨天晚上看了这部电影,本想消遣消遣,没成想成了“烧脑”。似乎有些地方没看懂,脑子里一直在纠结电影里的逻辑,直到晚上做梦都在想。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到自己也在反复穿越同一个场景,实在可笑,但早上醒来总算大致想明白了。
|
有人认为源代码构筑的世界是与现实平行的世界(平行世界)。No,我认为还是应该叫做“虚拟世界”更合适。编过程序的人都知道,代码中会有许许多多的条件语句(如:if...then...else...),满足某种条件代码就会执行某段分支,分支执行结束程序退出,其他的平行分支不会被执行(这就像是人生,你选择A 就无法选择B)。所以,男主在前面多次进入虚拟世界的行动中失败,被炸死、被火车撞死、被核弹爆死,程序就结束了,他就会从虚拟世界返回。我记得他被反复折腾了几次后似乎终于想明白的时候,与女上尉有一段对话:“如果你不结婚,或者你结了婚没离婚,你做出不同的选择,结果会怎样?”也就是说,在现实世界中你不可能尝试多种分支和可能性,但在虚拟世界中,由于可以反复执行代码,所以你可以尝试不同的分支。
|
有趣的是,男主是带着同一个大脑反复出入这个虚拟世界,事实上,他的大脑是这段代码唯一的输入变量。由于大脑有记忆,会积累经验,这可以帮助他在后面再次进入虚拟世界时做出更好的选择,所以他后来找到了恐怖份子,甚至爱上了对面的女人,以至于到了最后一次,他轻松地拯救了女友、拯救了整列火车、拯救了整座城市,哪怕那是在虚拟世界中。现实世界中的他已经死了,那为什么不在虚拟世界中永生呢?有些人觉得电影的最后应该定格在他跟女友的一吻之上,其实那是完全没看懂,因为他进入的这个分支没有终止(爆炸都被他解除了),所以他的虚拟世界仍在继续,直到他真正死了才能退出。之所以画面会定格一下,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该 “over” 了。而事实上,女上尉关闭了生命维持系统,在现实中他的大脑已经死亡,xx博士也无力把他从虚拟世界中拉回来,再执行其他什么该死的任务了。
|
可能还有人会问,那位历史老师去哪儿了?那位历史老师在源代码中已经被男主替换了,就像一段代码中的变量被赋予了新的值,所以那位历史老师不会再出现在虚拟世界中(实际上是借用了历史老师的躯壳,他的大脑被男主替换了)。
|
大致的逻辑就是这样吧,但我还是有几点困惑。一个问题是,我不知道虚拟世界的运行需要依赖什么,应该像电脑程序一样,运行时至少需要 CPU、内存和能量吧,这样的话,掐掉电源开关,这个虚拟世界也就灰飞烟灭了。另一个问题是,男主在虚拟世界中是如何给现实世界的父亲打电话,给女上尉发消息的?有人说,他们也是在虚拟世界中。但如果是给虚拟世界的父亲打电话,他为什么不说自己还活着,难道他不想见父亲吗?给虚拟世界的女上尉发的那段话有什么意义呢?只能这样理解,要么他(8分钟后)回到了现实,要么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还是存在某些联系,这着实有些令人费解。但这毕竟是电影,有必要这么 logical 吗?太 logical 就会变得与现实世界一样无趣了。
|
影片实际上还隐晦地提及了一个伦理困境。什么才算是人的死亡?身体死了脑子没死,算是死亡吗?就算人死了,利用人身体的一部分(尤其是大脑)作为工具来达到某些目的(哪怕是看起来很伟大、崇高的目的,比如电影中的制止核弹爆炸),这种行为道德吗?影片中,当男主得知真相后曾气愤地说过:“战士应该为国家而死,但死一次就够了。”对于一个死去的人,反复折腾他的灵魂(大脑),让他的灵魂不得安息,这样真的道德吗?所以,在影片的最后,女上尉动了恻隐之心,尽管已经完成了任务,但在他请求下她不顾可能受到处罚仍然再次启动代码,并停止了生命维持系统,让他的灵魂在现实中安息,在虚拟世界中得以生存。她说:“这是他应得的。”尽管宪兵冲了进来,但女上尉似乎也并没受到严厉的处罚,其他人也相安无事,说明大家都默默接受了这个结果。这可能就是最好的答案了。
|
(有些电影看过了就看过了,还有些电影看过了总会有些想法,不记下来也就白白浪费了。不过还是建议烧脑类电影不要放在睡觉前看,否则睡不好觉就只能怪自己喽。)
|
—— 於公元 2019年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