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007: Hare Krishna Hare Rama |
☆☆☆☆☆ Mahamantra, for Krishna and Rama |
[[Title_alias]] |
Hare Krishna, Krishna Mahamantra, Hare Krishna Hare Rama / 摩诃圣咒 |
[[Keywords]] |
Hare Krishna, Hare Rama, Maha-mantra, Mahamantra, Krishna, Rama, Hari, 克里希那, 罗摩, Kirtan, Healing |
[[Content_list]] |
• “Krishna Mahamantra” 文本解读 |
• “Krishna Mahamantra” 参考音频 |
• “Krishna / 克里希那” 的故事与传说 |
• “Rama / 罗摩” 的故事与传说 |
[[Mantra_iast]] |
hare kṛṣṇa hare kṛṣṇa, kṛṣṇa kṛṣṇa hare hare | hare rāma hare rāma, rāma rāma hare hare || [ hari oṃ tat sat ] |
[[Mantra_txt]] |
Hare Krishna, Hare Krishna, Krishna Krishna Hare Hare. Hare Rama, Hare Rama, Rama Rama Hare Hare. [ Hari Om Tat Sat ] |
[[Meaning_en]] |
Worship the Great Krishna, Worship the great Lord Rama. |
[[Meaning_cn]] |
敬拜伟大的克里希那,敬拜伟大的罗摩神! |
[[Glossary]] |
* Hari Om Tat Sat — 意为:“一切即一,一就是神,这就是真理。” * Hare — Praise or hail, worship,赞颂、赞美;敬拜、祭拜。 |
* Krishna/kṛṣṇa — “克里希那”,旧译“奎师那”;该词本意是“黑色”,指的是既他的肤色,亦表示他具有无限的吸引力,因此又被译成“黑天”。他还有很多个名字,比如:Vasudeva(父姓)、Keshav/Keshava(恶魔 “Keshi” 的终结者 or “长有漂亮头发的人”)、Govinda/Govindam(本意是“主管地界的神,与天帝因陀罗相对应”)、Gopala(淘气的小男孩)、Shyam/Shyama(蓝色之神,他肤色本是“黑色”,但绘画中通常画成“蓝黑色”,以表现他的美);此外,还有来自“毗湿奴” (Vishnu) 的各种称号,如:Hari、Narayana 等等。 |
在印度宗教文化中,大神“毗湿奴” (Vishnu) 是维持世界秩序的最高之神。“毗湿奴”拯救和维护世界的方式,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化身”(Avatar,“阿凡达”)来实现的。其最重要的化身就是“克里希那” (Krishna),他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的主角,是印度教圣典《博伽梵歌》的传授者,因此,他被认为是印度宗教中的人格化首位神,英雄的象征以及“最高之宇宙精神”,是万源之源,至极之真理。他就等同于主神“毗湿奴”本尊。 |
* Rama/rāma — “罗摩”,他也有多个名字,如:Ramachandra(月亮王)、Raghav/Raghava(太阳王 “Raghu” 的杰出后代)、Raghupati(Lord of Rughu,太阳王朝的主人),等等。 |
大神“毗湿奴” (Vishnu) 的另一个重要化身就是“罗摩” (Rama),他是印度另一部史诗《罗摩衍那》的主角。他严格遵从父王错误的命令,到山林隐修 14年,代表了“极其忠诚”;他战胜了十首魔王“拉瓦那” (Ravana),代表了“正义战胜邪恶”;他登上王位,惩治不遵从种姓制度的人,社会大治,代表了“维护世界秩序”;他屡次质疑妻子“悉达” (Sita) 的贞洁,代表了他的“道德完美”。总之,“罗摩”就是正义、忠诚、社会秩序(尤其是种姓制度)和道德的维护者,也是一切“美德” (Mana) 的化身。跟他有关的还有一位重要的神祇——猴神“哈努曼” (Hanuman),他则是力量、勇敢和忠诚的化身。 |
[[Comment_cn]] |
这个咒语同时赞颂了大神“毗湿奴” (Vishnu) 的两大最重要的化身——“Krishna”(克里希那) 和“Rama”(罗摩),他们就代表了“毗湿奴”本尊,因此这个咒语又被称为 “Maha Mantra”。当然,这个咒语主要还是赞颂 “Krishna” 的,“Ram/Rama” 这个词在梵语中,也是神的称号之一(泛指“神”),因此指的可能还是 “Krishna”。 |
作为 “Vishnu” 的两大化身,“Krishna” 和 “Rama” 所代表的宗教象征意义有所不同,各有侧重。他们都代表“正法” (Dharma),但 “Krishna” 侧重“爱”(Prema,圣爱)、“美”(代表真理之“壮丽、壮美”)、“乐”(Ananda,喜乐、快乐);而 “Rama” 则侧重“正义”、“秩序”和“美德” (Mana),也即“真”和“善”。 |
他们爱人的名字也具有象征意义,如:“Krishna” 的爱人 “Radha”(拉达),其词本意是“壮丽、壮美”;而 “Rama” 的爱人 “Sita”(悉塔),其词本意是“白色、纯洁”,这正好呼应了二人上述的品质和特征。所以,我们可以在很多“唱诵”或“赞歌” (Kirtan) 中看到,“Radha”(或其呼格 “Radhe”)总是对应或代表 “Krishna”,“Sita” 则只与 “Rama” 一起出现。 |
综上,“Krishna”(克里希那)与 “Rama”(罗摩)合起来,恰好代表了宗教最核心的特质:真、善、美、爱、乐。而“爱”(博爱、慈悲、包容)、“乐”(喜乐、快乐)则是宗教核心的核心,因此 “Krishna” 的地位要高于 “Rama”,成为了印度宗教文化中的人格化首位神。 |
** 注:关于这个 “Maha-mantra” 的冥想练习,或者 “Sadhana” 修行方法,详情参见《Chaitanya Mantra:召唤 “Krishna” 意识》一文。 |
<<< 回到顶部 <<< |
[[Related_songs]] | |
** 注:这个“Maha-mantra” 的唱诵歌曲非常之多,多得难以计数,从侧面也说明了这个咒语的重要性。很多歌曲在唱诵的时候并不只限于上述咒语中的内容,增加的内容无外乎就是称颂 “Krishna” 的各种名号,赞颂其美德等等。 | |
1)《Hare Krishna Hare Rama》 ——Thomas Barquee / “The Sound of Om” | |
2)《Hare Krishna》
🔊音頻試聽 ——Wah! / “Opening to Bliss: The Meditation Music of Wah!” | |
3)《Hare Krishna》 ——Shantala / “The Love Window” | |
4)《Hare Krishna》 ——Donna De Lory / “The Lover and the Beloved” | |
5)《Maha Mantra》 ——Prajna Vieira & Ben Leinbach / “Amrita (2012)” | |
6)《Mahamantra》
🔊音頻試聽 ——Deva Premal / “Deva (2018)” | |
7)《Hare Krishna - Krishna Mahamantra》 ——Om Voices / “Mahamantra Musical” ——Om Voices / “Bhakti Choirs” | |
8)《Krishna Mahamantra - Hare Krishna》
🔊音頻試聽 ——Shankar Mahadevan / “Devotional Hits - Shankar Mahadevan” | |
9)《Hare Krishna》
🔊音頻試聽 ——Tina Malia / “Anahata: Mantras for a Heart Wide Open” | |
Hare Krishna, Hare Krishna, Krishna Krishna Hare Hare. Hare Rama, Hare Rama, Rama Rama Hare Hare. He Govinda, He Gopala, Vasudeva Nityananda ... | |
10)《Mahamantra Hare Krishna Hare Rama - Kirtan》 ——Govindas & Radha / “Kirtan: The Bhakti Yoga of Chanting Mantras” | |
11)《Radha Krishna (Maha Mantra)》 ——Edson H and Ma3 / “Indian Zen” | |
12)《Explorers of Infinity (Krishna)》(冥想版) ——Marti Nikko, DJ Drez, Eddie Young / “Explorers of Infinity” |
[[Appendix]] |
![]() |
• 【 “Krishna”的故事 】 |
Krishna(克里希那)—— 旧译“奎师那”,其梵文意思是“黑色”,故又译为“黑天”。因为黑色能吸收光谱中的七种颜色,代表了他具有一切吸引力。他是“毗湿奴” (Vishnu) 最重要的化身(第 8位化身)。《摩诃婆罗多》认为他是英雄的象征以及“最高之宇宙精神”,是万源之源,至极真理。在印度教中,Krishna 是至尊人格首神,是印度教圣典《薄伽梵歌》的传授者,人们说到 “Krishna” 时,通常也代表了 “Vishnu” 本尊,而其他化身则没有这个影响力。 |
由于 “Krishna” 降生时被预言会杀死国王(他的舅舅),为了逃避国王的迫害,父母将其隐藏在乡村而成为了牧童。幼年时期的他非常淘气,喜欢恶作剧,常令牧民们感到头疼。长大后屡行神迹,功勋卓著,但从不自以为是,也没有清教徒式的道貌岸然。另外,他人长得也特别帅,是一个超级美男,据说,他总计有一万六千个妻子(具体数字是 “16008”)。 |
既超凡神圣,又以平凡示人,这种人性化的元素正是他广受爱戴的原因。他的形象在印度民间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中经常出现。他与“拉达” (Radha) 之间的爱情、与牧牛女的调情,更被诗人、音乐家和剧作家们屡屡搬上舞台。 |
上面说过,为了躲避国王舅舅的迫害,他从小就隐居乡村成了一个牧童,因此非常擅长吹奏牧笛,因而他的造像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手持神笛(在绘画雕塑上,如果将人物画成灰黑色就不容易表现人物的美,所以他通常被描绘为“蓝黑色”皮肤,这种颜色被称为 “Shyam”,这个词也成了他的名字之一)。 |
在电影《偶的神啊》中,小商人坎吉以卖神像为生却不信神,因此遭到了奇怪的“报应”——独独他一间店遭遇地震坍塌,导致生意破产;他去找保险公司理赔,保险公司却说这是不可抗力,应该由神来负责;于是他就想要把神告上法庭,但又不知如何去打这个官司。这时,“Krishna” 下凡来帮他打官司(他一出场就吹奏了一段笛子,我记得曲子非常好听)。“Krishna” 教导坎吉要打官司先要了解各个宗教和相应的神,所以就依次让坎吉看了《薄伽梵歌》、《圣经》和《古兰经》,于是坎吉一并都把三个教派都告上了法庭;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痛斥各类神职人员是神棍(尤其是电影里印度教派里的那个“古鲁”),以神的名义欺骗和愚弄百姓,并以此为生,称他们是社会的蛀虫,从而获得了人们的广泛同情。还有一部更有影响的的电影,就是阿米尔-汗的《与神 PK》,也是对各类神棍们进行了辛辣讽刺(最搞笑的一幕就是男主到处张贴“寻神启示”的布告,——神在哪里呢?)。这两部电影共同表达的主题就是:“神在人们心中,而不是在庙里。” |
![]() |
• 【 “Rama”的故事 】 |
Rama(罗摩)—— 印度另一部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的主人公,他本应是继承王位的长子,却被陷害而流放 14年。流放期间他的同母兄弟“罗什曼那” (Rashmana) 一直忠诚追随。他帮助神猴“哈奴曼” (Hanuman) 平定了猴国暴乱(据说,“哈奴曼”就是《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原型之一)。妻子“悉达” (Sita) 被劫之后,又在“哈奴曼”的协助下,战胜了楞伽岛(今斯里兰卡)的十首魔王“拉瓦那”(Ravana,旧译“罗波那”),夺回妻子,回到阿约提亚城(阿逾陀城),登上了王位。 |
印度传统认为,罗摩也是“毗湿奴”的化身(第 7个化身),他杀死了最邪恶的魔王“拉瓦那” (Ravana),确立了人间的宗教和道德标准,他是人间正法 (Dharma) 的化身。在印度人的日常生活里,“罗摩”的名号就相当于佛教中的“阿弥陀佛”,又像基督徒口中的“耶稣”一般,他就是全知全能、完美无瑕的神。 |
“罗摩”与十首魔王“拉瓦那”大战 10天,取得了胜利,这就是印度教重大节日“十胜节”的来历。节日期间,各地搭台演戏,从罗摩降生,到举着魔王的纸偶游行,一直演到最后火烧“拉瓦那”。在电影《猴神大叔》中,表现的节庆场面就是“十胜节”,其中就可以看到人们举着“罗摩”兄弟和神猴“哈奴曼”的塑像或画像游行、庆祝的场面;而男主“猴神大叔”就是“罗摩”和“哈奴曼”的忠实信徒,他为人极其耿直,宁愿被骗、被误解、挨打也不愿意说谎,最后历经千辛万苦把“小萝莉”送回了家,电影的最后感动哭了无数人。印度人有称颂“罗摩”名号的传统,而这位“大叔”常说的一句话就是:“Ramnamsatya hai”(罗摩之名即真理)。 |
• 【 爱情故事花絮 】 |
“克里希那” (Krishna) 和“拉达” (Radha)、“罗摩” (Rama) 和“悉达” (Sita) 均是印度神话中最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但这两个爱情故事的结局都不完满。 |
“克里希那”是个“花花公子”,他后来并没有娶“拉达”为妻。他长大以后去了雅度王朝的都城,协助般度族战胜俱卢族并完成建国重任。之后他又消灭了所有恶魔国王(尤其是以前加害他父母的康萨),并把他们的妻子均据为己有,据说,他一共娶了 16008 位妻子,每个妻子都由他的分身来陪伴(一个都不亏待、也不错过)。但他最后却莫名其妙死于一种怪病,按照神话学家的话来说,他跟希腊神话中的大英雄“赫拉克利特”一样,死于某种“道德缺陷”。 |
与“克里希那”不同,“罗摩”可以算得上是个“道德楷模”。父王听信小王妃的谗言把他流放到喜马拉雅山林,他绝不说一个“不”字,带着弟弟和妻子就去隐修。期间妻子“悉达”被楞伽魔王“拉瓦那” (Ravana) 劫持,他便去就去救妻子,期间他帮助猴王“哈努曼” (Hanuman) 平定了猴国暴乱,然后“哈努曼”再帮他荡平了楞伽岛(今斯里兰卡),救回了妻子。他得胜回国,众望所归地登上了国王的宝座——天下大治,一片祥和气氛,“罗摩”的美名也名扬天下。就在此时,开始有谣言流传,“罗摩”开始怀疑妻子的“贞洁”,逼得“悉达”不得不两次自证自己的清白,第一次投湖被仙人托了起来,第二次投入了大地母亲的怀抱。“罗摩”为了他的“道德完人”形象付出了永远失去爱人的代价,一代英雄落得个孤独终老的结局。(所以说,“罗摩”是正法、道德和秩序——种姓制度、君臣-父子关系、一夫一妻制等等——的维护者和化身。) |
有趣的是,同样作为大神“毗湿奴” (Vishnu) 两个最重要的化身,只有“克里希那”可以代表“毗湿奴”本尊,而“罗摩”却不行。可能是因为罗摩的“道德楷模”的形象太过高冷,让普通人难以接近吧。而“克里希那”也是个大英雄,但生活“不检点”,有“道德缺陷”,即所谓的“更有人性”,这可能让普通人更容易接受。毕竟,作为普通人,哪个敢说自己没有“缺陷”呢? |
<<< 回到顶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