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0026: Kalachakra Mantra |
☆☆☆☆☆ Tantra, for Enlightenment |
[[Title_alias]] |
时轮心咒, 时轮坛城, Kalachakra/Kalacakra Mantra |
[[Keywords]] |
Kalachakra, Kalacakra, Mahakala, Kalachakra Mandala, 时轮, 时轮金刚, 时轮坛城, 六瑜伽, 觉悟, Enlightenment |
[[Content_list]] |
• “时轮咒” 的文本内容 |
• “时轮咒” 拼写文本解析 |
• 《时轮》系统的基本概念 |
• 《时轮》多层次涵义解读 |
• 关于 “时轮坛城” 的简介 |
• 关于 “时轮坛城” 的构建 |
• “时轮咒” 参考文献与音频 |
• “时轮坛城” 冥想练习 (音坛城) |
[[Mantra_iast]] |
oṃ ha kṣa ma la va ra yaṃ svāhā ||1|| (or) oṃ haḥ kṣaḥ maḥ laḥ vaḥ raḥ yaṃ svāhā ||1'|| |
[ Tibetan 1: ] oṃ haṃ kṣa ma la va ra ya svāhā ||2|| |
[ Tibetan 2: ] oṃ āḥ hūṃ hoḥ haṃ kṣa ma la va ra ya hūṃ phaṭ ||3|| |
[[Mantra_txt]] |
Om Ha Ksha Ma La Va Ra Yam Swaha. ||1|| |
[ Tibetan 1: ] Om Ham Ksha Ma La Va Ra Ya Swaha. ||2|| |
[ Tibetan 2: ] Om Ah Hum Hoh Ham Ksha Ma La Va Ra Ya Hum Phat. ||3|| |
[[Meaning_en]] |
[ Tibetan 1-2: ] The Kalachakra Mandala is also represented with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well known symbol of the Tibetan Tantric tradition: the Sanskrit seed syllables of the Kalachakra system known as “the mighty ten stacked syllables”. Each syllable that compose the mantra has a different color and they are represented all interconnected on top of a lotus flower and surrounded by a ring of fire. |
The first four syllables “Om Ah Hum Hoh” of this mantra are the 4 vajra syllables of the body (Om), speech (Ah), mind (Hum), and wisdom (Hoh). The next two syllables, Ham and Ksha are the bija syllables for the father Kalachakra (Ham) and, correspondingly, his consort Vishvamata (Ksha). |
The syllable “Ma” is the basis for the inestimable mansion of Kalachakra mandala. The four syllables “La Va Ra Ya”stands for the 4 elements of earth, water, fire, wind. “Hum Phat” represents an offering of blessings, with the wish that hearing this powerful mantra and chanting it bring supreme benefit for all sentient beings. |
[[Meaning_cn]] |
—— 提高意识状态(清醒、觉知),增进认知能力,有助于觉醒、觉悟。 |
• 【 关于“时轮金刚” 】 ——“塔尔寺”游记摘录(早期之作,仅做参考) |
“时轮经院”,主要供奉“时轮金刚”,也是僧人主修“时轮”,学习天文历算、星术等知识的地方。“时轮” (kālacakra) 一词,在梵语中由 “时间” (kāla) 和“轮” (cakra/chakra) 两个词构成,意思就是“时间之轮”。其中的“轮”,代表循环:从行星的运行,到四季的交替,再到到人类的呼吸,都显现了时间的周期性。因此,“时轮”可以教导人们在觉悟的道路上,利用身体内最微妙的能量进行修行。 |
“时轮金刚” (Kalachakra Tantra) 是金刚乘密教传统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法和修行方法。这种传统将神话和历史结合起来,使实际的历史事件成为一个人内在精神演变的寓言,为实现佛性 (buddha-nature) 的内在转变提供象征性和寓言式的教诲。这种传统的理念也是一种形式的“非二元论” (non-dualism),它使信徒们相信,“时轮”是由佛陀亲自教导的。 |
在金刚乘密教中,“时轮金刚”既是保护神又是修法的本尊 (“Yidam”),以保护信徒们的冥想修行。“时轮金刚”本身,代表“佛性”或“佛果” (buddhahood),因而无所不知,因为他就是时间,而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时间流动的结果。他的“配偶”——“Kalachakri”(梵语阴格词,可称为“时轮金刚母”),则表达了与他相反或互补的概念,即一切与时间无关的、不受时间限制,或者超越时间的“非二元性”特质。 |
因此,藏密中的“时轮金刚”造像,跟其他“无上瑜伽”的本尊一样,都表现为阴阳两性的结合体——“Yab-Yum” (father-mother) 形式,他们表现为既是暂时性结合又是非暂时性结合的形象(既结合又不结合),象征着超越时间的“非二元性”。因此,“轮” (chakra) 在这里又有了“无始无终”的涵义,也即具有了与时间无关、超越时间的永恒性。 |
[[Glossary]] |
* Kalachakra/kālacakra = kāla + cakra = 时轮,“时间之轮”。 |
【 ** 以下为藏密中的一般解释:】 |
* Ham/haṃ — (blue) the father Kalachakra / enlightened wisdom of the mandala deities. — 蓝色;代表“时轮”本尊,为其种子字;或者,代表坛城中所有神的“智慧”,据说“时轮坛城”中共有 722尊神。 * Ksha/kṣa — (green) the consort or mother Vishvamata / the deities’ body, speech and mind in the mandala. — 绿色;代表“时轮本尊之配偶 — Vishvamata”,意为:“宇宙母”;或者,代表坛城中所有神的“身、语、意”。 |
* Ma/ma — (red) the mantra / the mandala palace. — “Ma”:红色,代表“咒语”,或者 “曼荼罗坛城”。 * La/la — (yellow) the element of earth(元素:地,黄色); * Va/va — (white) the element of water(元素:水,白色); * Ra/ra — (red) the element of fire(元素:火,红色); * Ya/ya — (black) the element of air/wind(元素:风,黑色)。 |
** 发音提示: 1) “Ksha/kṣa” 的发音,应该接近 “cha、恰”,也有念成“叉”的; 2) “La/la”、“Ra/ra” 两个音听上去比较接近,念诵的时候一定要念清楚,不要搞混了。关于 “r” 的发音,可以参考前面关于《度母心咒》的文章。 |
[[Comment_en]] |
Kālacakra/Kalachakra is the spirit of turning time. It can speed up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of consciousness. Buddha taught this on his deathbed. This Mantra can cradle you, spark you, and make you always feel welcome within yourself and in the world in which you live. |
<<< 回到顶部 <<< |
[[Comment_cn]] |
“时轮” (Kalachakra) 代表了时间不停地循环流转的本质和精神,作为一种修行方法,它可以用来加快我们意识和精神的演化进程。这种“时轮”的教法据说是佛陀临终前传授的。它可以抚慰你,点燃你心灵的火花,令你欣然接受你生活的这个世界,同时也会让你感受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相处得非常融洽。 |
上面列出了三个版本的咒语,第(1)个版本是根据 “Kālacakra Tantra” 文本推演出的“标准梵语咒语”,另外两个是藏地流传的版本,与第(1)个版本有一些差异。 |
“Kalachakra Tantra” 最早可能出现于印度密教中,其目的是借助“湿婆” (Shiva) 的强大力量来进行修行。在印度宗教中,“湿婆”有个名号叫 “Mahākāla”(大黑天),其含义即代表“时间” (Kāla)。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摆脱不了在时间中坏灭(死亡)的结局,所以 “Kāla” 又代表“吞噬一切存在的黑色、黑夜”和“死亡”,这就是“湿婆”所代表的毁灭性属性。但任何事物死亡以后还会以其他形式“重生”,“重生”就是对之前“死亡”的超越,因此,“Mahākāla” 又代表 “超越死亡、重生”。“死亡 — 重生 — 死亡 — 重生 ......”,这样不断地“循环”而类似“圆/轮” (chakra),由此形成了“时轮” (Kalachakra) 的概念。 |
“Kalachakra Tantra” 后来被佛教密教引进了过去,尽管 “Mahākāla”(大黑天、大时)已经成为了藏密的护法神和本尊,“时轮金刚” (Kalachakra) 还是作为独立的神和本尊出现了,但其与 “Mahākāla” 还是有着很深的渊源。不妨可以这么理解,即将 “Kalachakra” 视作 “Mahākāla” 的某一种特别的属性,或者是其化身(文章后面附的第 2首歌曲,其名称:“The Mahakala Mantra of Kalachakra”,就直接点明了这种关系)。 |
那么 “Kalachakra”(时轮)到底代表了什么特性呢?在上述的“死亡、重生”的循环中,“死亡”、“重生”又代表什么含义呢?——它们实际上代表的是事物的不同状态,因此,无论“死亡”,亦或“重生”,它们在“时间”中的含义就是:状态发生“转变或转换”的时候到了。所以,“Kalachakra” 所要强调的就是 “Mahākāla”,或者“时间”的这一强大属性——促成“转变或转换” (Transform)。对这一强大属性,或者其化身 “Kalachakra”(时轮)的冥想,有助于修行者实现精神或意识的转换和蜕变。 |
正因为如此,“时轮金刚”在藏密修行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同时也在不同的派别中产生了分化。历史比较悠久的派别,如萨迦派、宁玛派,比较尊重印度佛教的传统,上述的第(2)个版本的咒语可能就是这些派别的。我不知道“多杰喇嘛”是属于那个派别,但他唱诵的就是这个版本,其与第(1)个标准版很接近。 |
而第(3)个版本据说是来自 “达赖喇嘛”,应该是格鲁派、噶举派所使用的咒语。这个版本显然添加了很多音(字)进去,因为原来的 “Kalachakra Mantra” 被称为“强力的十字真言” (the mighty ten stacked syllables),上面的第(1、2)两个版本都是 10个音(字),这第(3)个版本共 13个音(字),但仔细比较一下三个版本,核心的内容(“Ha Ksha Ma La Va Ra Ya” 这 7个音节)还是一样的。 |
现在,最主要的差别是,第(1)个咒语将鼻音化“ṃ”加在了最后的 “ya”上,而藏语版的两个咒语则将其加在了最前面的的 “ha”上。根据我后面查到的权威文章《Kālacakra Monogram》(参考文献 1)的分析,“Kālacakra” 的原始咒语就是第(1)种形式,“ṃ” 是加在 “ya”上,而不是 “ha”上,原来是以前西藏的喇嘛们误读了梵语的拼写(鼻音化放在前面而不是最后,读起来也非常别扭)。下面对“时轮咒”进行详细解读。 |
(一)“时轮咒”的拼写、文本解析 |
我这里依据 “Kālacakra Tantra” 文本(以下称为“《时轮》系统”)试着对这个咒语做一点粗浅的解释,欲知详情,到(参考文献 1)链接的“时轮”的权威网站上去了解更多的内容。先看下图: |
![]() |
这就是 “Kālacakra Mantra” 的原始形式,体现了金刚乘佛教的基本特点——可视化,甚至连咒语也可视化了。这里用的文字不是佛教经文中常用的 “Siddam” 体,而是另外一种梵语字体:“Lantsa”,它是一种装饰化的字体,适合用来表达“可视化的咒语”。 |
这图中下边 像龙门架一样东西,其实是叠放的 7个辅音字母,从右上到左下依次为:“h”(蓝色)、“kṣ”(绿色)、“m”(红色,其实是“多色”)、“l”(黄色),“v”(白色)、“r”(红色)、“y”(黑色)。它们就是咒语的最基本形式:“hkṣmlvry”。 |
再来看看架子上边。最上面是一个像小辫子一样的“深蓝色”符号,叫做 “nāda”,它代表最基本的能量单位——声音,而最根本的声音就是元音 “a”,所以 “nāda” 就代表 “a”音。它放在架子上面,就说明上面 7个辅音字母后面都要加个 “a”音,此时咒语就变成了:“ha kṣa ma la va ra ya”。 |
这个 “nāda” 下面有一个“白色”的“圆盘”或“圆点”(代表月亮),叫做 “bindu”(这个词的内涵太丰富了,熟悉瑜伽的人应该都知道,它代表“眉心轮”或“慧眼”、“智慧”,或者最高阳性能量的象征——“Shiva”;印度女人在额头点的一个圆点,就是它的阴性词 “bindi”)。这个 “bindu” 在梵语发音的语法中称为 “anusvāra”,即元音的“鼻音化发音 (ṃ)”,这里应该是对最后一个音 “ya”作鼻音化,而不是第一个音 “ha”。很多西藏喇嘛都在这里发生了误解,因为 “ha”这个蓝色大架子放在最上面,想当然就把 “ṃ”算在了它头上。实际上,按照梵语的句法,鼻音化“ṃ”应该放在句子最后,这样念起来才比较顺畅,而放在句子开头的,念起来就很别扭。现在,咒语就变成了:“ha kṣa ma la va ra yaṃ”。 |
这个 “bindu” 的下面,还有一个月牙形的“红色”的“半圆”(代表太阳),它在梵语发音的语法中称为 “visarga”,即元音的“送气化发音 (ḥ)”,它代表其他 6个音(最后的“ya”已经变成鼻音化发音),都要变成“送气化发音”。因此,最终的咒语形式就是:“haḥ kṣaḥ maḥ laḥ vaḥ raḥ yaṃ”。 |
【 * 注意:在梵语中,“visarga (ḥ)”(元音送气化)的符号,通常是在字符右侧加两个圆点,像这样放在字符顶部、并表示成月牙形的“半圆”,非常罕见,应该是有特殊象征性的目的。我个人认为,这种形式就是在模仿神圣音符 “Om/Aum”——“ॐ”,一个圆点 “bindu” + 一个牙形的“半圆”,顶部跟 “ॐ” 就非常相似了,后面对此还会有进一步的说明。】 |
对比上面列出咒语形式,“(1')” 的形式是最准确的,其中的 “oṃ” 和“ svāhā” 都是咒语按照惯例附加的,不算作咒语的内容。而书写咒语时每个 “a”后面都要加个 “ḥ”也很繁琐,一般情况下都略去不写,所以书写成 “(1)” 的形式也没问题,只要记住都是“送气化”发音即可。因此,“Kālacakra Mantra” 就是由 10个发音符号(音符)构成—— 7个辅音 (hkṣmlvry),“nāda” (a)、“bindu” (ṃ)、“visarga” (ḥ),如上图所示,它们就像架子一样堆叠在了一起,故又被称为 “the mighty ten stacked syllables”(强有力的 10个堆叠的音符)。 |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藏语咒语的拼写和发音是错的,关键就是这个“鼻音化发音 (ṃ)” 放错了地方。但这主要是读音上的问题,对咒语的含义并没有太大影响。 |
![]() |
• 时轮咒的核心内容 | |
由于咒语中的词都是单音节的音或字,可以说没有什么明确含义,或者反过来说,也可以具有无穷的象征意义,因此各个教派都有自己的解读。我们先来看看咒语的核心部分(👆参见上图👆): | |
haḥ kṣaḥ maḥ laḥ vaḥ raḥ yaṃ (or) Ha Ksha Ma La Va Ra Yam | |
根据这个咒语的形式,结合上面的图形——“Ma” 主体是红色,但向左伸出来的“手臂”却有夹杂了黑、白、黄三色,样式非常特殊;此外,它基本上处于咒语的中心位置,故依直觉就可以判断,“Ma” 这个音节对于整个咒语非常重要。从字面上来看,“Ma” 在声音/语言层面代表 “咒语” (Mantra),在精神/修行层面代表 “曼荼罗坛城” (Mandala),它是整个《时轮》系统的核心要义,在各个层面都整合、集成了其他音节的一切象征和含义。由此可以推测,“Ma” 也就代表了“时轮”本尊,而不是像藏传佛教中解释的那样由 “Ha”(或 “Ham”)来代表。下面基于《时轮》系统文本的解读也证实了我的推测。 | |
【 * 注:但是,我们不能说藏传佛教中的解释是错的,因为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我们最好还是依据原始文本来做符合逻辑的解读,不要人云亦云。藏传佛教的东西也是来自于梵语文本,只是做了符合他们需要的“藏地化”解读,我们只能拿来参考,没必要盲目地奉为神圣的“圭臬”。】 | |
由于《时轮》系统是一套完整、周密的理论和修行体系,同时还具有一套独特的语意系统(专门的术语,以及对佛教术语的再解释),故欲理解“时轮咒”的含义,必须要先对《时轮》系统的基本思想、概念有所了解。下面就先介绍这些基础知识。 | |
<<< 回到顶部 <<< |
(二)《时轮》系统的基本概念 |
—————— ➽ 2.1)四境、四密、四种子 |
在《时轮》系统产生之时,印度哲学中关于人的意识之四种状态(四境)的理论已经非常成熟,并已经广泛为各大宗教和教派所接受,佛教当然也不例外(关于意识之“四境”的详细说明,可参看《至尊奥义:Om/Aum》一文的附录部分)。佛教大乘唯识派所谓的“阿赖耶识”之心的 4种作用(四分:相分、见分、证分、证自证分),实际上就是对意识“四境”的一种变相解释和拓展。同样,了解这“四境”的含义和作用,对于理解《时轮》系统的要义也是至关重要的。 |
意识的这 4种状态(四境),其实就是对“意识本体”的结构性描述,它们分别对应了意识的 4个层次,或者是构成完整意识的 4种基本要素: |
1)清醒状态 (Jāgrat/waking):总意识、显意识,人的整体意识通过这种状态来显现,各种行为也是在这种状态下完成的(即造作各种“业”),它是人迷惑、执着于“物质世界的表象/幻像” (Maya/delusion) 的结果;它对应的意识要素是——“身 (Kāya/body)”,是象征性说法,意思是“完整的意识”,就像一个人完整的身体一样。 |
2)睡梦状态 (Svapna/dream):半显意识、浅层潜意识,代表抽象的概念、思想、观念,以及记忆、经验、知识等等;它对应的意识要素是——“语 (Vāk/speech)”,因为“语言”正是意识对世界抽象化的结果。 |
3)深睡状态 (Suṣupti/deep sleep):深层潜意识或无意识(不是没有意识),代表意识的一种原初的、接近直觉的状态,对主体与客体、客体与客体之间只有一种朦胧的分别/区别;它对应的意识要素是——“意/心 (Citta/mind)”,而察觉出“分别”正是意识产生的源头。 |
4)第四境 (Turīya/fourth state):又被称为“无梦深睡状态” (deep dreamless sleep),这是一种既不是清醒也不是睡眠的状态,既不是有意识(因此不会被物质世界的表象/幻像所迷惑),也不是没有意识(因而对整个世界有一种深刻的、整体性的直觉或觉知),这时,所有的感觉和意识都被它吸收,它成为了一种贯穿一切的“自发光体”、纯粹的智慧,其特征就是“寂静和喜悦” (silence & bliss);它所对应的意识要素是——“觉/慧 (Jñāna/ knowledge)”,也即“觉悟”或者“智慧”。 |
以上这 4种意识状态(四境),看似越往后越初级、简单,但实际上代表的精神境界却越来越高,“第四境” (Turīya) 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与神合一”、“法喜”或“三摩地”的状态,是精神修行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
但《时轮》系统引进意识的“四境”,并不是为了补充或拓展其含义,而是为了否定和超越,以此来彰显佛教或者《时轮》的方法更高级、更究竟。《时轮》认为,这“四境”是意识在受污染、不纯净的状况下所显现出的 4种状态,各种“业”都是从这“四境”中产生,并最终导致了生命的不断轮回。 |
而《时轮》的对治方法就是“四密”,或者“四金刚”(vajra-body, -speech, -mind, -awareness):纯净之身(身密,这里所谓的“身”不是实际的身体,上面已经描述过,只是象征性用法,代表“意识之整体、本体”)、语(语密)、意/心(意密),以及纯净之觉/慧(觉密,——这个是我自创的名词,下面还有第六蕴——“觉蕴”等等,亦是如此)。 |
《时轮》系统的语意非常独特,上述的“四密”,相较于金刚乘教法通常的身、语、意三密,多出了一密(觉密)。此外,《时轮》中还使用了:六大元素、六蕴、六佛(以净化蕴)、六佛母(以净化元素)、“六瑜伽”(修行法)等概念或象征,其中“六蕴”(五蕴 + “觉蕴”)属于《时轮》所独有。而“时轮坛城”的结构和象征含义,也与金刚乘其他曼荼罗坛城有较大差异,这些在后面都会有所涉及。 |
《时轮》认为,人的意识本质上天然就具有上述“四密”(即是纯净的),但是在世俗世界(欲界,轮回的世界)中,人的意识受到了污染和遮蔽,使得它们隐而不显,它们这样的隐藏状态被称为是“种子” (bindu/ seed/ drop)。而意识的“四境”,就是这“四种子”在不纯净状态下的显现;或者说,“四境”就是被污染的、不纯净的“四种子”(身、语、意、觉)。 |
—————— ➽ 2.2)三种属性/倾向:风、红、白 |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意识中的“四种子”被污染、遮蔽了呢?首先是“风”,当然这也是象征性说法。自然界的“风”,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它对事物的影响却是显而易见的——平静的湖面泛起波澜、树枝随风摇摆,甚至飞沙走石、尘土漫天…… 用“风”来比喻我们意识中的这种属性/特质——自己觉察不到,但确实又给我们的意识活动带来了某种“有倾向性” (dispositions) 的影响——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
正是由于“风”的影响,使得“四种子”变成了“有倾向性”的“四境”;风驱动着某些体验,由此产生了八种感受:“苦、爱、善、色、声、香、味、触”。《时轮》认为人的意识中共有 10种“风”(对应咒语的 10个音符),在各种“风”的作用下,使得我们的意识在上述“四境”、“八感受”的基础上产生了更复杂的概念、思想和观念等等,从而让我们对整个世界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而错误的认知又导致了错误的行为(造作各种“业”),因此也就陷入了不断“轮回”的窘境。 |
除了“风”以外,还有两种属性/倾向:“红、白”。“红”是指来自母亲一方的某些属性/倾向(卵子);“白”是指来自父亲一方某些属性/倾向(精子)。“红、白”两种属性不仅构成了我们的身体(肉身),同样也会对我们的意识产生影响。 |
说到这里,印度传统的关于物质/自然的 “3 gunas (triguṇa) 理论” 该出场了。(物质/自然的 3个根本属性,或者其运作的 3种基本模式,详情请参见《Moola Mantra(根本咒)》一文的附录部分:“精神与物质”。关于 “3 gunas” 的本质及其各种作用,在《博伽梵歌》中有极详尽的描述,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 |
由于“风”产生思想、观念等错误认知,其本质就是“妄想” (delusion) 和“苦” (gloom),它对应于上述 “3 gunas” 中最负面的属性——“Tamas”(黑暗、邪恶、粗糙、沉重、惰性、惯性等,代表物质/自然中的负面倾向)。 |
“红”属性/倾向具有产生激情、感情的倾向,并由此产生了“爱、欲望” (desire),它对应于 “3 gunas” 中的动态属性 “Rajas”(动力、活力、兴奋或痛苦,代表物质运动的基本原则,具有运动和变化的倾向。这种倾向看似是积极性的,但带来的结果却是不确定的,或者多数是负面的,例如:火的蔓延,风的吹拂,动物的本能,感官感觉到物体,心灵感到痛苦,等等)。 |
“白”属性/倾向则对应于 “3 gunas” 中的正面属性——“Sattva”(善、精巧、光明、喜悦、智慧等等,代表物质/自然中的正面倾向),它会产生“智慧和极乐” (Jñana & bliss) 的品质,以及与之相关的行动和融合(“精子”必须与“卵子”融合,否则很快就玩完了)。 |
【 * 注:以上解释很“印度”,与父亲、男性相关的总是最好的,与母亲、女性相关的总要低一个层次;“精子”虽然不提供任何营养,但却是“善、乐、智”的种子。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精子”和“卵子”各提供一半的 “DNA”,但“卵子”的糟点在哪里呢?——糟点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物质化的“肉身”,从而“污染”了我们“本来纯净的意识”。】 |
上述的“红、白、风”三属性就是物质/自然的内在属性,我们的肉身既然是由物质构成(包括身体的各种组织器官、能量中心/脉轮,以及各种能量通道,尤其是“风的通道”),那么我们的意识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三种属性/倾向的影响,使得我们意识中的“四种子”生成了“四境”,并由此最终产生了对整个世界的错误认知。(“红、白”本质上也属于“风”,在后面的“六瑜伽”中,“红”又被称为阳性的“太阳风”,“白”被称为阴性的“月亮风”。) |
——或者是我刚好说反了,在佛教中应该这样解释:纯净的“四种子”在“红、白、风”三属性的影响下,产生具有倾向性的“四境”,并且在各种“风”的作用下产生了更复杂的感受、经验、思想、观念等意识行为,正是这些错误的意识行为使得我们丧失了对“真如实相” (reality) 的认知,使得我们执假为真——误以为有一个真实的“肉身”或“灵魂”,因而饱受各种“苦”的煎熬,并且堕入了“轮回” (saṃsāra) 之海无法解脱。 |
《时轮》认为,人身体“前额部位”(forehead,眉心轮)的种子、风和通道的各种活动(组织结构和能量流动)产生了“四境”中的第一境——“清醒状态” (waking)。它表现为我们的整体意识(显意识),我们的各种思维、思想,以及行为、活动都是在这种状态下进行的。 |
类似的,从“喉咙部位”(throat,喉轮)产生了“四境”中的“睡梦状态” (dream);从“胸腔”(heart,心轮)产生了“深睡状态” (deep sleep);从“腹部”(navel,脐轮)产生了“第四境”,例如,我们感受到的“性欲”,即产生于这个状态。 |
由此,人身体的四个“能量中心”(脉轮),便与意识的“四境”,以及“四种子” (bindu/seeds) 或“四密”(vajras,纯净之身、语、意、觉)关联了起来。这四个“能量中心”又对应于咒语中的后四个音节:“la、va、ra、ya”。现在把它们的关系整理一下,参见下表: |
身体部位 (音节) | 四境 | 四密/ 四种子 |
————————————————— | ||
前额 (va) | 清醒状态 | 身密 (vajra-body) |
喉轮 (ra) | 睡梦状态 | 语密 (vajra-speech) |
心轮 (ya) | 深睡状态 | 意密 (vajra-mind) |
脐轮 (la) | 第四境 | 觉密 (vajra-awareness) |
————————————————— |
➽ 2.3)“六蕴、五毒”的产生,及其对治:“六佛、五智” |
为了解释人的错误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时轮》采用了“六蕴” (six skandhas) 的说法,比佛教中通常说的“五蕴”多出了一个。《时轮》认为,“六蕴”本质上就是“六大元素”(地、水、火、风、空、识)与上述的各种“风”(三属性之一,不要与“风”元素搞混了)综合作用的结果;或者说,“六蕴”就是“六大元素”在“风”的作用下而产生的带有倾向性、受污染的意识过程或意识行为。它们对治的方法就是“六佛”所代表的各种智。 |
—————— 2.3.1)觉蕴 <= “识类风” + “识”元素 (kṣa): - “觉蕴”——觉知:意识的根源,对心/意识的感知,意识之意识; - 对治:觉密(对“觉蕴”的净化,纯净之识/觉知,觉悟,吸收一切意识); - 佛、智:不动如来 (Akṣobhya)、一切智智/法界体性智(涵盖了其他五佛的所有智)。 |
“觉蕴” (skandha of awareness),其本质就是“觉知”,即“觉、知”的能力,它是意识的根源。“识”元素在“风”的作用下,产生“识类风” (awareness-wind),其表现就是对自身意识(心)的感知/觉知。于是,人的意识自内向外升起,先是意识到自身(心),然后再意识到外物(客体)。 |
从“四密/四种子”的角度来讲,“觉、意、语、身”,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一层比一层复杂、具象,因此也可以说,“觉”是“四种子”中的“种子”。如果把人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觉”就是树根,“意/心”就是树干,“语”就是枝叶,“身”则是整棵树(整体意识)。 |
“觉蕴”对应的元素是“识” (awareness),因为它是一切意识产生的根源,因此对“觉蕴”的净化可以产生“纯净之识/觉知”(觉密,vajra-awareness)。所谓“纯净之识/觉知”,就是对真如实相的直接觉知,既超越了其他五蕴,也超越了任何概念、语言、思想、经验等不纯净的意识过程。它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觉悟”,或者“终极智慧”;其本质就是“大空性”,或者如佛教密教中所说的——“光明之心性”,没有任何特征或概念可以描述。其象征或标志就是“六佛”之首的“不动如来” (Akṣobhya),及其所代表的“一切智智/法界体性智”(Wisdom of All Pervasive Awareness,涵盖了其他五佛的所有智)。 |
—————— 2.3.2)识蕴 <= “空类风” + “空”元素 (ha): - “识蕴”——意识:主客体的分别 ,对他物/客体的感知;产生“五毒”之“嗔毒”; - 对治:意密(对“识蕴”的净化,纯净之心/意识,消除分别念,吸收其他四蕴); - 佛、智:金刚萨埵 (Vajrasattva)、大圆镜智 (Mirror-like Wisdom)。 |
“识蕴” (vijñāna - skandha of consciousness),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识/心” (consciousness/mind)。它是“空”元素 (space) 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空类风” (space-wind),其表现就是产生了主体、客体的分别,即感知到自身和他物(客体)的区别,而这种“分别念”正是意识的最根本特征,亦是其他一切意识过程产生的基础。 |
“识蕴”之所以与“空”元素相关联,是因为“空”(空间,不要与“空性”搞混了)会让我们产生距离感,主体与客体、客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感,正是“分别念”的来源。而这种距离感、分别念还会为我们带来意识和情感上的污染,即“五毒”之一的“嗔毒” (aversion/hatred) ——嗔恨、怨恨、愤怒等不良情绪或倾向。 |
故对“识蕴”的净化可以产生“纯净之意/心”(意密,vajra-mind),即消除意识中的“分别念”,从而消除“五毒”之中的“嗔毒”。其象征或标志就是“六佛”之一的“金刚萨埵” (Vajrasattva),以及其所代表的“大圆镜智” (Mirror-like Wisdom)。 |
—————— 2.3.3)行蕴 <= “风类风” + “风”元素 (ya): - “行蕴”——意识行为之倾向、模式,性格、积习,造作各种“业”;产生“五毒”之“贪毒”; - 对治:对“行蕴”的净化,解构意识行为之模式,无为,消除积习、业力; - 佛、智:不空成就佛 (Amoghasiddhi)、成就性智/成所作智 (All accomplishing Wisdom)。 |
“行蕴” (saṃskāra - skandha of response),简单来说,就是意识行为的某种倾向或模式,它们是潜藏在我们意识深处、非显性的东西,但却会对我们的意识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这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性格、积习、气质、思维方式、观念和价值观等等,一切使意识带有某种倾向性的东西,用“风”来比喻是非常恰当的。 |
《时轮》认为,“行蕴”就是“风”元素 (wind) 在“风”(属性)的作用下产生的“风类风”(wind-wind,可想而知,两种最糟糕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效果)。“识蕴”产生了“分别”,“分别”产生了各种外物、客体,而“心”(意识)又被它们迷惑、吸引,从而向它们“移动”,进而产生了最根本的意识和精神污染(五毒之首)——“贪毒”(desire,欲望、贪婪)。同时,“心”(意识)还会根据“受蕴”的感受,产生不同的情绪和反应,如:欢喜(靠近)、恐惧(远离)等等。 |
此外,“行蕴”还是“心”(意识)的“六蕴”中唯一一个作用于外界、客体的“蕴”,我们正是通过它产生了各种行为,对世界的错误认知令我们造作了各种“业” (karma),并不得不承受其“果报”——各种苦,由此,无明的众生们便推动了“轮回”之轮不停地转动。因此,“行蕴”与“业力” (karma) 是直接相关联的,这说明对“行蕴”的净化,对我们的“解脱”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
那么,如何净化“行蕴”呢?——就是“不空成就佛” (Amoghasiddhi) 的“成就性智/成所作智” (All accomplishing Wisdom)。所谓“成就性智/成所作智”,即了悟并遵从真如实相之“大道”,消除“贪毒”,不妄为(无为),正如老子所说:“无为,而无不为”,故所做一切事业皆能成就。“Amogha” 的意思就是:“绝对正确、不会失败的”(佛家译为“不空”)。因为消除了“贪毒”(欲望),所以无为;因为无为,所以才不会失败、永远正确,因此也就不会造作各种“业”,这就切断了导致“轮回”的业力根源,是解脱和觉悟的根本之道。 |
值得说明的是,“成就性智”或“成所作智”,并非像我们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想干啥就干啥——那是妄念和妄为,不可能获得成功,只能徒增烦恼和痛苦而已。 |
—————— 2.3.4)受蕴 <= “火类风” + “火”元素 (ra): - “受蕴”——对客体/他物的感觉、感受;产生“五毒”之“痴毒”; - 对治:对“受蕴”的净化,消除对不同感觉的分别、执着; - 佛、智:宝生佛 (Ratnasambhava)、平等性智 (Wisdom of Equality)。 |
“受蕴” (vedanā - skandha of sensation),简单来说,就是人的各种感觉——色、声、香、味、触,以及心灵的感受(快乐、痛苦等)。人无时无刻不处在各种各样的感觉、感受的洪流之中,但我们的“心”(意识)会自动过滤掉许多“无用”的感觉,使得我们能够聚焦于某一种或几种感觉,这种“过滤”实际上就是“受蕴”在发生作用。 |
《时轮》认为,“受蕴”就是“火”元素 (fire) 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火类风” (fire-wind)。在现实生活中,大火可以焚毁一切,让物质变成灰、物体变形或者丧失功能,总之,事物因此而丧失了其“本来面目”。上述“受蕴”的过滤作用,正如“火”的作用一样,不仅使我们的“心”(意识)丧失了对世界真如实相(本来面目)的认知,并且还形成了错误的感觉和认知(幻像),这样就产生了另外一种意识和精神的污染——“痴毒”(delusion,愚痴、妄想、妄念、幻想,等等)。 |
《时轮》认为,人的“心”(意识)到了“受蕴”这一环节,“四种子”的“纯洁性、纯净性”便彻底丧失殆尽了。“行蕴”使我们造“业”,“受蕴”使我们“受苦”,为了离苦得乐,我们在“痴毒”(妄想)的错误引导下继续造作出更多的“业”,反而让我们受更多的苦。就这样,在“痴毒”(妄想)的推动下,“轮回”之轮越转越快,我们非但不能解脱,反而越陷越深。 |
对“受蕴”的净化,就是“宝生佛” (Ratnasambhava) 和他代表的“平等性智” (Wisdom of Equality)。所谓“平等性智”,就是认识到对事物的各种感觉虽然是有差别的,但本质上是“空”,是无差别的,正如:大火焚毁万物,万物最终都化为无差别的灰烬一样。所以,对待各种感觉和感受的正确方式就是——无差别地接受,不能因为偏爱或者厌恶而产生“执着”。“执着”本质上就是“痴”,就是“妄念”。 |
—————— 2.3.5)想蕴 <= “水类风” + “水”元素 (va): - “想蕴”——对客体/他物形成错误认知;产生“五毒”之“慢毒”; - 对治:对“想蕴”的净化,克服认知的片面性;穿透事物之表象,认识其本质; - 佛、智:阿弥陀佛 (Amitābha)、辨别性智/妙观察智 (Discriminating Wisdom)。 |
上述的“四蕴”(觉、识、行、受),对应于前面所述的意识之“四境”(即受“风”污染的“四种子”),是“心”(意识)组成的“基本元素”;而“想蕴”和后面的“色蕴”则有所不同,它们可以视作上述“四蕴”的“复合体”,但“色蕴”复合的范围则要比“想蕴”大得多。 |
“想蕴” (saṃjñā - skandha of interpretation),其基本含义就是,“心”(意识)总是想要对感受到的事物进行解释和判断。解释和判断的过程大致如此:“心”(意识)首先感受到来自“受蕴”的感觉(同时有很多种感觉),然后依据“行蕴”积累的经验、知识,以及个人化的思维模式或倾向,对这些感觉进行区分和识别,最后再通过“识蕴”进行综合和解释,并作出最终的判断。比如,我们识别某个东西是“苹果”,整个识别的意识过程就是如此。 |
《时轮》认为,“想蕴”就是“水”元素 (water) 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水类风” (water-wind)。之所以用“水”来类比“想蕴”,就是因为水具有某种“凝聚”(复合)的属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和面”,面粉在干燥的情况下是无数个独立小颗粒,无法成形,但加入水以后,面粉颗粒就凝聚成了面团,我们由此就可以做出各种点心——在这个例子中,面粉就是其他“四蕴”,水就是“想蕴”。“水”还具有无形、流动等特征,从而象征“想蕴”作出的解释和判断,是不可靠、不确定、不足信的。 |
从上面的运作流程可以看出,“想蕴”做出的解释和判断是完全个人化的,它首先受限于个人的感觉和感受,其次受限于个人的知识、经验、思维模式和倾向等各种因素,因而这种“解释和判断”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歪曲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佛陀在《百喻经》里提到的“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的“心”(意识)天生就具有“固执己见”的倾向,只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判断,由此又产生了一种意识和精神的污染(毒)——“慢、我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傲慢与偏见”。 |
对“想蕴”的净化,就是“阿弥陀佛” (Amitābha) 和他代表的“辨别性智/妙观察智” (Discriminating Wisdom)。所谓“妙观察智”,即通过“妙观察”克服对事物认知的局限性、片面性,消除偏见和“慢毒”。所谓“辨别性智”,即认识到大千世界中万物的差别/分别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些差别/分别不过是现象世界的表象(缘起),表象背后的本质还是“空”(性空),即本质上是“无分别”的,故又称为“无分别智”。还以上面的“和面”的例子来类比,尽管做出了各种点心,它们的形状、口味可以千差万别,但究其本质,不过只是面粉和水而已。 |
—————— 2.3.6)色蕴 <= “地类风” + “地”元素 (la): - “色蕴”——对整个世界/真如实相的错误认知;产生“五毒”之“疑毒”; - 对治:对“色蕴”的净化,扭转对真如实相的错误认知,消除“疑毒”; - 佛、智:大日如来 (Vairocana)、实相性智/遍知性智 (Wisdom of Reality)。 |
上面已经讲过,“想蕴”和“色蕴”都是其他四蕴的“复合体”,但“想蕴”涉及的只是对某一个、或一组事物,或者是对“局部世界”的认知,而“色蕴”涉及的范围则大得多了,它涉及的是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因而它还复合了“想蕴”。 |
“色蕴” (rūpa - skandha of form),也即“心”(意识)整合了其他“五蕴”(觉、识、行、受、想)对外部(世界)和内部(自身)的所有感觉、感受、知识、经验、倾向、认知、判断等等一切意识过程和行为,从而形成的对“整个世界”的总体认知。 |
《时轮》认为,“色蕴”就是“地”元素 (earth) 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地类风” (earth-wind)。由于其他“五蕴”都是受了污染的意识过程,在此基础上复合而成的“色蕴”,以及由此形成的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就更是错得离谱了,远远偏离了世界的“真如实相”。 |
之所以用“地”来类比“色蕴”,因为大地宽广、坚固,以此来象征“色蕴”的广度和顽固性。事实也的确如此,人一旦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是很难改变的。此外,大地是整个世界的“底盘”,如果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摇摆不定,即地基不牢固,其整体意识的大厦就会摇摆、坍塌,所以他会到处疑神疑鬼,这又产生一种意识和精神的污染(毒)——“疑”,即“疑惑、无知、无明”。 |
以上这些,都说明净化“色蕴”是非常困难的,而这么艰巨的任务只能交给神通广大的“大日如来” (Vairocana),他的“实相性智/遍知性智” (Wisdom of Reality) 是净化“色蕴”和“疑毒”之法宝。所谓“实相性智”,即“大日如来”综合运用前面诸佛的各种智来净化所有“蕴”,消除“五毒”,从而获得“纯净的意识”,通过这种意识而获得的对世界的认知就是世界的“真如实相” (reality)。这种认知不仅仅是整个世界当下的“实相”,还包括世界中一切事物、所有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之“实相”,因此又被称为“遍知性智”(无所不知的智慧)。 |
<<< 回到顶部 <<< |
➽ 2.4)时轮坛城(Kālacakra Maṇḍala) |
根据上面对“六蕴”的作用、原理,以及对治方法的阐述,我们可以大略构筑出“时轮坛城”的主体框架。它与佛教密教早期的“五佛坛城” 不太一样,其大致结构如下面示意图所示(由于“风”元素在“时轮”系统中的特殊重要性,“黑色的风门”一定要放在下方,面向“北方”;而通常的“坛城”,位于下方的一个城门往往是面向“东方”): |
![]() |
与“五佛坛城”相比,在“时轮坛城”中,增加了一佛——“金刚萨埵”,基本相当于原来“不动如来”的作用,而“不动如来”的地位大大提升,占据了“坛城”中央神的位置,原来位居中央的“大日如来”靠边站了。而“金刚萨埵”虽然位居外围,但却代表了无处不在的“空”(元素),以及非常重要的“识蕴”,因此,其地位仅次于“不动如来”,也超越了“大日如来”。 | |
其他“四佛”,除了所对应的智、蕴一致以外,所对应的元素、颜色、方位、毒(污染)都不太一样。但我个人认为,《时轮》系统在理论阐释方面更系统完善、更到位,因此也更具有说服力。《时轮》号称是“密续之王”,绝不是浪得虚名,它就是整个金刚乘密教的基石。 | |
【 * 注:如果对印度的神庙建筑有所了解的话,你就会发现“时轮坛城”与之的某些相似之处。印度神庙建筑的底层往往会有一圈八个方位的保护神守护,就“东、西、南、北”四大方位而言,“北方”最重要,由黑色的财神爷 “Kubera” 把守(据说他看管着世间的所有财宝,是否代表“风”元素就不得而知了);其次是“东方”,由红色的太阳神 “Ravi” 把守,太阳神当然就代表元素“火” (ra);再次是“西方”,由白色的水神 “Varuna” 看守,水神自然代表元素“水” (va);地位最低的是“南方”,归黄色的死神 “Yama” 管辖,死神掌管地狱,自然就代表元素“地” (la)。由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提炼出如下与“时轮坛城”相似的信息: | |
- 北,黑色(最重要,“财神”代表世俗世界的最高成就,作用类似“不空成就佛”) - 东,红色,火(元素),ra(代表太阳神) - 西,白色,水(元素),va(代表水神) - 南,黄色,地(元素),la(代表死神) | |
由此可见,“时轮坛城”的结构(方位、颜色,所代表的元素、甚至某些音节)基本上与印度的神庙建筑一致,只是用佛教中的“佛”替换了印度神庙里的神而已。这也许就是“时轮坛城”与“五佛坛城”以及佛教其他“坛城”有着甚大差异的原因。】 | |
在“时轮坛城”中,每一位佛都不是“单身”,而是“佛”和其配偶——“佛母”的“紧密结合体”(“性结合”,在金刚乘密教中,所有“本尊”造像都是如此:“男尊”代表“心法”,即对心、意识、认知主体的净化;“女尊”代表“色法”,即对元素、物质、外在客体的净化)。 | |
上面已经阐述了,每一位佛都代表对“六蕴”之一的净化,同时也代表对“六入”(主体认知)的净化,所得到的结果就是相应佛的“智”(终极的、纯净之主体);而每位“佛母”则代表对相应的“六大元素”之一的净化,亦代表对“六尘”(客体实在)的净化,所得到的结果就是“六种终极存在”(six ultimate sattvas,终极的、纯净之客体)。而佛与佛母的“紧密结合”(性结合),则代表“纯净主体”与“纯净客体”的“终极结合”,或者说是“融合、合一”,这也就意味着主客体差别的消融和彻底消除,从而清除了意识中的一切污染,达成“不二”之境界(超越了“二元性的表象”),也就实现了“终极觉悟”。 | |
—————— ➽ 2.5)金刚之身(Vajrakāya) | |
上面系统阐述了《时轮》关于“心”(意识)的“六蕴”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原理,还提出了相应的对治方法。但这些都是理论层面上的东西,具体到实践和修行层面,该如何操作呢? | |
根据上面的解释,“六蕴”与构成宇宙的“六大元素”相对应,而人体通常被认为是个“小宇宙”,因此人体结构与宇宙就有着某种对应关系。前面在解释意识的“四境”时也提到过,通常把“清醒状态”下人的“整体意识”象征性地比喻成“身”,即“人的身体”。 | |
因此,《时轮》中便提出了这一概念——“金刚之身”(Vajrakāya,纯净之身),它既代表“纯净的意识(心)”,也对应于人的身体。在这个“纯净的身体”中,“六蕴”和“六大元素”便就与人体中的各大“脉轮” (Chakras) 对应了起来(具体对应关系,参见下面的表)。所谓“脉轮”,按照印度的瑜伽理论,就是人体内各种“能量通道”、“风的通道”的汇聚之处,因此也被称为“能量中心”。按照现代医学的观点,“脉轮”是人体内各处神经丛的汇聚点,以及各种内分泌腺体的所在之处。 | |
根据以上理论,《时轮》采用的修行方法就是——“六瑜伽”,通过瑜伽修行对各个“脉轮”的作用,以控制体内各种“风”的移动。根据上面“六蕴”的理论,“六蕴”是“六大元素”在各种风的作用下产生的,当所有的“风”都息止了,“六蕴”就被净化甚至消除了,这时人的“不纯净的身体”就变成了“纯净的身体”(金刚之身),——人的“肉身”已经不再存在,存在的只有“纯粹/纯净的意识”——这就是到达“终极觉悟”的境界。 | |
种种迹象表明,《时轮》系统产生之时,印度的各瑜伽流派普遍认为人体只有 6个脉轮,而不是现在的 7个。最下面的一轮,梵语名称是 “Svādhiṣṭhāna”,意思是“自性的住所”(本我轮),我们通常按照其所在的身体部位,称之为“生殖轮”,但这两个名称在佛教中都无法接受,因此它就被称为了“神秘莲花” (Secret Lotus),或者“神秘中心” (Secret Center)。 | |
后来,从这一轮中又分化出了“根轮” (Mūlādhārā),它就变成了“第二轮”,但梵语名称却没有变化。现在各个脉轮所代表的元素和音节,已经与当时有所不同,为了不引起误解,特意把它们都罗列出来,以供比较和参考。 |
• “时轮”系统(6脉轮): | |||
————————————————— | |||
身体部位 | 元素 | 颜色 | 音节 |
————————————————— | |||
Crown 顶轮 | space (空) | 蓝色 | ha |
Forehead 眉心轮 | water (水) | 白色 | va |
Throat 喉轮 | fire (火) | 红色 | ra |
Heart 心轮 | wind (风) | 黑色 | ya |
Navel 脐轮 | earth (地) | 黄色 | la |
Secret 神秘中心 | awareness (识) | 绿色 | kṣa |
————————————————— | |||
• 现代瑜伽(7脉轮): | |||
————————————————— | |||
身体部位 | 元素 | 种子字 | |
————————————————— | |||
Sahasrāra 顶轮 | — | īṃ | |
Ājña 眉心轮 | awareness (识) | oṃ | |
Viśuddha 喉轮 | space (空) | haṃ | |
Anāhata 心轮 | wind (风) | yaṃ | |
Maṇipūrāka 脐轮 | fire (火) | raṃ | |
Svādhiṣṭhāna 本我轮 | water (水) | vaṃ | |
Mūlādhārā 根轮 | earth (地) | laṃ | |
————————————————— |
从这两个表中可以看出,“la、va、ra、ya” 四个音节代表的元素没有变化,但代表的身体部位却不相同(“心轮 - 风 - ya”,仅这一点没变),因此,欲理解《时轮》系统的含义,不能完全套用现代的瑜伽脉轮系统理论(仅作为参考)。 | |
到此,我们可以看到,人体的“六大脉轮”与意识的“六蕴”、宇宙的“六大元素”,以及咒语中的六个音节 “ha、kṣa、la、va、ra、ya” 对应了起来(“ma” 这个音节有特殊含义,后面会做具体解释)。与此同时,《时轮》还提出了人体内存在的 10种“风”(它们则对应于咒语的 10个音符),这些就是修行“六瑜伽”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至于“六瑜伽”,后面在介绍修行过程时会进行简单介绍。 | |
从上面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以看到,作为意识最根本的本源:“识”元素—“觉蕴”—“觉密”(或“四种子”之中的“觉”),这一组概念或象征所对应的身体部位,从前面所说“脐轮” (la) 进一步下沉,从而进入到这个所谓的“神秘中心” (kṣa)。这也就是为什么在金刚乘密教中,“性”的意象频繁出现的原因,而“性结合”就代表“终极觉悟”(这在前面的“佛-佛母”结合的文字中已经说明)。对此,我总结了四句偈,虽然不太押韵,但却有助于理解和记忆:“人自有本心,既不在脑门,也不在胸膛,却在肚脐下方。” | |
关于 10种“风”,由于含义过于抽象,这里就不解释了,具体含义可参阅(参考文献 2): | |
1)Prāṇavāyu — space(空) 2)Samānavāyu — wind(风) 3)Udānavāyu — fire(火) 4)Vyānavāyu — water(水) 5)Apānavāyu — earth(地) 6)Nāgavāyu — awareness(识) 7)Kūrmavāyu — wind(风) 8)Kṛikaravāyu — fire(火) 9)Devadattavāyu — water(水) 10)Dhanañjayavāyu — earth(地) | |
这其中只有 “Prāṇavāyu” 和 “Apānavāyu” 两种“风”与物理的“风”相对应,其他的都代表“意识方面的倾向性”,类似于风的作用,故也被称为“风”。“Prāṇavāyu” 指的是从人体上面出入的“风”,其实就是人的呼吸,“prāṇa” 的梵语含义就是“生命活力”,人若是没了 “prāṇa”(呼吸、生命力),即断了气,当然就是死亡了。“Apānavāyu” 指的是人体下面排出“风”(浊气,俗称“放屁”),“apāna” 就是“排泄”的意思,人体内的污物自然要排泄,否则谈何“净化”呢? | |
—————— ➽ 2.6)六瑜伽(金刚瑜伽) | |
《时轮》中所说的瑜伽修行方法,指的是金刚乘佛教中的“六瑜伽” (Six Yogas),又称为“金刚瑜伽” (Vajra-yogas)。它属于“无上瑜珈”,是金刚乘密教中最深奥、最巅峰的修行方法,算作是一种“独门秘技”,没有专门上师的指导,切不可自己瞎练。我们在这里只是做个大略了解即可。 | |
这个“六瑜伽”与我们所熟知的“阿斯汤加瑜伽” (Aṣṭanga-yogas) 是不同的,作为对比,这里先对后者做个简略介绍。 | |
• “阿斯汤加瑜伽” (Aṣṭanga-yogas) 八分支: ——————————————— 1)Yama, restriction, — 持戒/外律:不伤害/非暴力、不说谎、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婪(五戒)。 2)Niyama, observances, — 内律/精进:净化(身体/心灵)、知足、自省、学习、顺从自然。 3)Āsana, sitting posture, — 调身:调节姿势,使身体安稳舒适。 4)Prāṇāyāma, breath control, — 调息:控制吸气和呼气,调节呼吸的出入。 5)Pratyāhāra, emptying the mind from external objects, — 摄心:意识脱离对象,感官也由此脱离对象。 6)Dhāraṇa, its subsequent concentration, —— 凝神:将意识放在一物之上,或者凝注于一处。 7)Dhyāna, keeping it concentrated, — 入定/禅定:是周流不断的知觉,意识持续不断地流入对象; 当心灵放在一物之上时,对其他的兴趣逐渐消退,便能达到“入定”。 8)Samādhi, merging and dissolving it in the object of its concentration. — 三摩地/三昧:只有冥想的对象存在,对自身的知觉消失(其他意识被吸收)。 ——————————————— | |
• “六瑜伽” (Six Yogas) 六分支: ——————————————— 1)Pratyāhara, withdrawal-撤回;收缩, — 收摄:切断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五种感官与外部的联系);本质上是一种冥想吸收,让心(意识)从精神/思想活动中解脱出来的。 2)Dhyāna, mental focus-精神集中, — 禅定:让心(意识)凝注于“空相”的某一点;其要点是,心(意识)必须建立在平等和不可分割的“纯净之心/意”之上。 3)Prāṇāyāma, wind control-控风, — 运气:通过压制左、右两侧通道中各种风的移动,使得“Prāṇa”和“Apāna”两种风在中央通道混合、融合。这主要是通过不断冥想、观察呼吸的出入,以及其他对呼吸的操作等练习来完成的。 4)Dharāṇā, retention-维持;保留, — 持风:持续专注于中央通道的风,使得 “Prāṇa”风和 “Apāna”风混合成一个实体。通过控制呼吸等练习,使它们在中央通道融合成为“坚不可摧的种子”——也就是使风来来去去的溶解、消退,让它们回到它们起源的种子中去。 5)Anusmṛti, consummatio-(通过性交合使关系) 圆满;完善, — 随念:到此阶段,修行者的身体被“空相”的 “mahāmūdrā”(伟大姿势)所替代:修行者自然地感受到自身化身为“时轮” (Kālacakra) 和“时轮母” (Viśvamātā) 的结合体。基于身体内“白”、“红”属性的炽热融合,以及神圣“空相”的男女性结合,修行者在进进、退退(进进-出出)中不断地培养和完善四种喜悦(对应于“四种子”)。这其中涉及到 “Tummo”(拙火、内火瑜伽)或类似的练习。 6)Samādhi, absorption-(冥想) 吸收;同化;全神贯注. — 三摩地:神圣“空相”的性欲产生永不消退的喜悦,并使得这种欲望转变成为巨大的喜悦和对众生的慈悲。这既是方法(方便之法)又是觉悟(智慧),不受主客体束缚,被视为等同于“空性”和“极乐”。 ——————————————— | |
从上面的对比中可以看到,“六瑜伽”虽然有五支与“阿斯汤加瑜伽”后五支的梵语名称相同,但含义和修法却完全不同,故汉译的名称也不相同。参看上面的解释,“六瑜伽”从第三支 “Prāṇāyāma-运风” 开始,就已经看不懂它到底是在说什么了。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还是老老实实练习普通“瑜伽”就行了。 | |
同时,它们的次第(顺序)也不相同,而这种次第对修行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以随意变动。在金刚乘密教中,“六瑜伽”亦称为“六加行”,即“收摄、禅定、运气、持风、随念、三摩地”之六次第,“应依六瑜伽次第修习才能现证此果位法身”。 | |
<<< 回到顶部 <<< |
(三)时轮咒的多层次涵义解读 | |
了解了上述的基础概念和思想,我们再来解读“时轮咒”的含义。再重温一遍该咒语的核心部分: | |
haḥ kṣaḥ maḥ laḥ vaḥ raḥ yaṃ (or) Ha Ksha Ma La Va Ra Yam | |
以上内容包括:7个音节、10个音符—— 7个辅音 (hkṣmlvry),以及 “nāda” (a)、“bindu” (ṃ)、“visarga” (ḥ) 三个特殊音符。 | |
根据《时轮》系统的文本,咒语中各个音节/音符的象征含义有多个层次的解读,每个层次实际上就对应了修行者所能够达到的修行层次或精神境界(通过在冥想中稳固地实现这些层次的“可视化图景”)。这些层次,由外而内、由低至高,包括以下 7个层次:外部物质世界 (Outer)、人体内部世界 (Inner)、坛城的构建 (Generation-1)、坛城的完善(Generation-2)、坛城中的神 (Generation-3)、完善过程/瑜伽修行 (perfection/yogas),以及最终的“觉悟” (goal)。下面对各个层次的含义做一些简单介绍。 | |
➽ 3.1)外部物质世界(Outer Kālacakra) | |
在最根本、最基础的层次上,我们可以将“时轮咒”视作一个包含所有存在的、完整的“物质世界”,即佛教中的整个宇宙: | |
* Ya — 黑色,元素“风”; * Ra — 红色,元素“火”; * Va — 白色,元素“水”; * La — 黄色,元素“地”; — 以上就是佛教中常说的“四大”,构成了一切没有意识的物质存在。 | |
* Ma — 主体“红色”,实为“多色”,代表“人和欲界”,也即人和人所生活的世界; — “人”作为意识的主体,是一切宗教、知识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所以我才敢说这个音节代表了《时轮》系统的核心要义。“Ma” 作为“人和欲界”,涵盖了五大物质元素(地、水、火、风、空),并且是物质向精神、意识元素 (Ksha、Ha) 转化的枢纽。 | |
* Ksha — 绿色,“识”元素,代表“色界”; * Ha — 蓝色,象征“智慧、最高精神、纯意识、神(不可见、不能被创造、永生不朽)”,即代表“无色界”; — 以上代表了两种层次的意识,“Ksha” 虽然脱离了物质,但还是受到“欲望”污染的意识;而 “Ha” 则代表“纯净无染的意识”,或者被称为“纯意识”,象征最高精神,在佛教中被称为“智慧”或“佛”;在其他语境中,则被称为“神”——最高神、造物主。它是不可见、不能被创造、永生不朽的,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是人内心中的明亮之光、最高的喜悦和善...... | |
* visarga (ḥ) — 月牙,红色,代表“太阳”; * bindu (ṃ) — 圆点,白色,代表“月亮”; * nāda (a) — 最顶上的小辫子,深蓝色,代表“空”元素;“空”是其他一切存在的基础和来源,无论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因此这个 “a”音遍布整个咒语中的每个音节,也就象征着“空”元素遍布整个宇宙。 — 这 3个音符描述了“天界”,前面 7个音节描述了“地界”,由此完成了整个“宇宙”的构筑。 | |
➽ 3.1)人体内部世界(Inner Kālacakra) | |
其次,我们也可以将“时轮咒”视作一个人“纯净的身体”,即所谓的“金刚之身” (Vajrakāya): | |
* Ya — “脚底”,“风”元素;(“脚底”生“风”,“行”得快啊!) * Ra — “皮肤”,“火”元素;(“皮肤”产生触觉、感受) * Va — “双膝”,“水”元素;(人身体浮在“水”上,整个大地都是浮在“水”上的) * La — “臀部”,“地”元素;(冥想打坐时,“臀部”可以为身体提供稳固的支撑) * Ma — 脊椎和身体躯干,亦包含了五大元素; * Ksha — “头部”,代表“意识”,“识”元素; * Ha — “头顶”,“空”元素;(头顶之上,就是“天空”) —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Ma” 代表人体的主体——脊椎和躯干(包括 4大能量中心:La、Va、Ra、Ya),涵盖了五大物质元素,同时它也是人体从无意识的部分向有意识的部分(头部)转化的枢纽。 | |
或者根据前述的基础知识介绍,也可以这样理解: | |
* Ha — Crown (顶轮),“空”元素; * Va — Forehead (眉心轮),“水”元素; * Ya — Heart (心轮),“风”元素; * Ra — Throat (喉轮),“火”元素; * La — Navel (脐轮),“地”元素; * Ksha — Secret (神秘中心),“识”元素; * Ma — Vajrakāya (金刚之身),包含了上述六大中心。 | |
* visarga (ḥ) — 人体右侧的能量通道,“红”属性(太阳风); * bindu (ṃ) — 人体左侧的能量通道,“白”属性(月亮风); * nāda (a) — 人体中央沿着脊椎的能量通道,“风”属性。 — 这 3大能量通道在“咒语”中都有体现,“a” 音出现在每个音节中,因而代表能量最强大的中央主通道;“ḥ” 出现在 6个音节中,是送气化发音(用嘴送气),属于比较强大的阳性能量,因而代表“太阳”、“红”属性和右侧通道;“ṃ” 只出现于一个音节中,是鼻音化发音(用鼻子送气),属于相对比较弱的阴性能量,因而代表“月亮”、“白”属性和左侧通道。 | |
【 * 注:按照印度的瑜伽理论,人体内有左、中、右三条主要能量通道,从“神秘中心”分叉、向上,到头部汇合。】 | |
以上两个(Outer,Inner)是最基本的层次,修行者应该能够通过冥想练习,稳固地“构筑”起上述两个层次的象征性“图景”(可视化),从而为之后更深入的修行创造必要的条件。 | |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冥想和“构筑”上述的“宇宙”和“人体”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熟练地“构筑咒语”,也即先把咒语念熟,在念诵的同时,在脑海中构筑出上面咒语的图形。至少要做到,念诵到某个音节,可以立马联想到其对应的颜色且不借助于中间语言,例如:念到 “Ksha”,立马浮现出 “Ksha” 的颜色,而不是先想到“绿色”,然后再浮现出颜色。这算是一个初级的训练,让我们能够提前体验一下“超越名言或概念”的小小成就和快感。 | |
完成上述两个层次之后,后面的层次才算是真正的修行,它们的含义和内容会越来越复杂和深奥,因此被统称为 “Other Kālacakra”。 | |
➽ 3.3)坛城的构建(Generation process -1, the Maṇḍala) | |
* Ya — 纯净的“风”; * Ra — 纯净的“火”; * Va — 纯净的“水”; * La — 纯净的“地”; — 上述的四大元素,本质上都来自于“时轮”的意识; | |
* Ma — 纯净的须弥山,代表五大元素自然、纯净的本质; * Ksha — 须弥山之上,纯净的地、水、火、风的产生之处,生出一朵莲花; * Ha — 莲花之上,生出一轮纯净的月亮; * visarga (ḥ) — 月亮之上,又生出一轮纯净的太阳; * bindu (ṃ) — 太阳之上,再生出一个纯净的圆点——“Rāhu”; * nāda (a) — 纯净的“空”,完全环绕和遍布整个坛城;“空”的本质就象征着“万法之源” (dharmodaya)。 | |
这看起来不像是在“构建坛城”,反到像是在构建一个“美丽新世界”。实际上,这是在描述构建坛城的“材料”和外部环境,并特别强调了它们的“纯净”。 | |
【 * 注:我不知道该如何准确地翻译 “Rāhu” 这个词,其含义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圆点”。“Rāhu” 的第 1含义:一个“阿修罗”的名字。在“搅拌乳海”运动后,这厮伪装成“天神”来偷吃“甘露” (Amrita),结果被“太阳神” (Surya) 和“月神” (Soma) 发现,告知了“毗湿奴” (Vishnu),“毗湿奴”得知后立马就把他斩首了。由于这厮已经沾到了一点“甘露”,所以他虽然身首异处,身体腐烂了,但他的头颅却变成了不朽的。而这厮还特记仇,因此这颗头颅还时不时去骚扰“太阳”和“月亮”,这就是“日蚀”和“月蚀”发生的缘由。因此,“Rāhu” 的第 2含义,就是“日蚀”或“月蚀”。“Rāhu” 的第 3含义,才是代表天空中某一位置的点,主要是天文学术语。 | |
因此,这里的 “Rāhu” 虽然表示一个点,但它却是一个能吞噬“太阳”和“月亮”的点,其本质含义其实是“无限”,它跟神圣音符 “Om/Aum”——“ॐ” 顶上的那个点的含义完全相同。前文的“注意”中已经特别指出了,《时轮》咒语中将 “visarga (ḥ)” 送气化符号改成月牙形的“半圆”,是很罕见、且不符合梵语语法的,它之所以一定要这么做,其用意就是为了模仿 “ॐ”。 | |
这里名义上是在构建“坛城”,实际上却构建了一个 “Om/Aum”。如下图,“Ma”:对应于 “3”最下面的大弧 (A),“Ksha”:对应于 “3”中间向右伸出来的那个弧 (U),“Ha”:对应于 “3”上面的那个弧 (M),“visarga (ḥ)” 就是 “3”上面月牙形的“半圆”,“bindu (ṃ)” 就是最顶上的那个“圆点”——“Rāhu”。 |
![]() |
整个 “Om/Aum” 就代表了一个完整的“意识本体”,对应意识的“四境”,其他的四大元素则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前面的基础知识介绍部分已经说明,《时轮》系统视“四境”为不纯净的意识,在这里构筑 “Om/Aum”,并特别强调了其“纯净”,因此,它们实际上就代表了“四密”或“四种子”(身、语、意、觉)。】 | |
➽ 3.4)坛城的完善(Generation process -2, the Maṇḍala itself) | |
在这个层次中,详细描述了“坛城”的结构: | |
* Ya — 风门,“风”产生于“时轮”的“成就性/成所作”识; * Ra — 火门,“火”产生于“时轮”的“平等性”识; * Va — 水门,“水”产生于“时轮”的“辨别性/妙观察”识; * La — 地门,“地”产生于“时轮”的“实相性/遍知性”识; — 四大元素,具象化为“坛城”的四个门:“风门” (Ya) 在下(北),“地门” (La) 在上(南),左(东)为“火门” (Ra),右(西)为“水门” (Va)。在“时轮坛城”中,黑色的“风门”必须要放在下面,这也说明了“风” (Ya) 对整个“时轮”系统的特殊重要性(见下图)。 |
![]() |
* Ha — 环绕和遍布坛城的“空”,产生于“时轮”的“大圆镜”识; * Ma — 光环,五层的墙;代表坛城主体,包含了五大元素,象征了它们的自然、纯净的本质; * Ksha — 坛城中央代表神的莲花(“识”元素的具象化),产生于“时轮”的“喜悦和空性”之识; — 这里再次凸显了 “Ma” 的核心地位,即代表坛城主体,或者整个坛城。 | |
* bindu (ṃ) — 身坛城,产生于“时轮”的金刚之身,具有一切积极的品质; * visarga (ḥ) — 语坛城,产生于“时轮”的金刚之语,乃无量之言语; * nāda (a) — 意坛城,产生于“时轮”的金刚之意/心,乃喜悦和空性之识。 — 这 3子坛城,产生于“时轮”的“三密”——“纯净之身、语、意”(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大坛城中又嵌套了小坛城,共有 3层,这就代表“身、语、意” 3个子坛城);而第四密——“觉密”,就是由 “Ksha” 所代表的“神莲”,占据了坛城中央的位置,由“身、语、意” 3个子坛城紧紧包围。 | |
补充说明:我们必须明白,这个“时轮”(及其“坛城”)并不是一个外在的存在,他只是一个象征,是我们意识纯净化的产物。通过不断地念诵咒语和冥想练习,逐渐消除我们意识上的污染和遮蔽,可以让我们意识中最纯净的部分(纯意识、智慧)逐渐显现出来,而“时轮”所代表的就是这部分“纯净的意识”。我们越是能够更多地、清晰地“构筑”(看见)“时轮”的种种细节和特征,我们意识中这块“纯净的”领地便会扩大。所谓“从量变到质变”,待到“纯净意识”的比例超过某个阈值之后,我们便抵达了“觉悟”。但是,这样的变化不是一个线性的关系,越到后面会越困难。 | |
➽ 3.5)坛城中的神(Generation process -3, the Maṇḍala deities) | |
到了这个层次,就可以对“坛城中的神”做进一步的细化,这也是“坛城构建”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 | |
* Ya — 106个“风类”神,以“不空成就佛” (Amoghasiddhi) 为代表; * Ra — 106个“火类”神,以“宝生佛” (Ratnasambhava) 为代表; * Va — 106个“水类”神,以“阿弥陀佛” (Amitābha) 为代表; * La — 106个“地类”神,以“大日如来” (Vairocana) 为代表; * Ha — 106个“空类”神,以“金刚萨埵” (Vajrasattva) 为代表; — 以上 540个与五大元素相关的神,依次从“时轮”中显现出来(“106”之数不包括“佛”和“佛母”,因此每一类神的总数是“108”)。 | |
* Ma — 渗透于五大元素和识元素,代表六大元素的自然、纯净的本质;他就是主神:“金刚总持” (Vajradhara) 和“时轮”本尊 (Kālacakra); * Ksha — 有两种解读: 1)代表“时轮”的配偶——宇宙母 “Viśvamātā”; 2)106个与“识”元素相关的神,以“不动如来” (Akṣobhya) 为代表; — 到了这里,“时轮”本尊终于现身,他对应的音节是 “Ma”,而不是 “Ha”。 | |
* bindu (ṃ) — “时轮”的金刚之身(身密/纯净之身),代表纯净的意识之本体; * visarga (ḥ) — “时轮”的金刚之语(语密/纯净之语),代表纯净的声音或语言之形态; * nāda (a) — “时轮”的金刚之意/心(意密/纯净之意),代表“喜悦和空性”之意/心,具有 10种力量、4种无畏,等等。 — 以上三者代表了“时轮”纯净意识的三个方面。 — 上述的这些神的数量,算上“不动如来”那一组,以及“时轮”本尊 + 配偶、“金刚总持 + 配偶”,总计才 652个,藏密的坛城中据说有 722个神,不知道是怎么得出来的? | |
【 * 注:“时轮坛城”中的几大佛所对应的颜色、元素、方位,与“五佛坛城”相比有较大差异。在佛教早期密教中,“大日如来”是地位最高的“法身佛”,其他四佛是“大日如来”幻化出来的。而在“时轮坛城”中,“大日如来”靠边站了,成了“时轮”本尊的一个配角。而站在中央与“时轮”本尊平起平坐的,冒出来一个新的最高神——“金刚总持” (Vajradhara),这难免会给人以这样的联想: | |
金刚总持 = “时轮”本尊 = 大黑天(Mahākāla)= 湿婆(Shiva) | |
从其配偶那边也可以做出类似的推测:“时轮”的配偶叫 “Viśvamātā”——“宇宙之母”。而在印度教里,谁是“宇宙之母”?不就是最高女神“杜尔迦” (Durga) 吗?而 “Durga”的温柔相化身——“Parvati”或“Gauri” 不就是“湿婆”的配偶/妻子吗?当然啦,我们又不是 “XX教”的原教旨主义者,只要能帮助我们提升意识境界或者觉悟,拜哪个神都无所谓,佛陀拜得,湿婆、毗湿奴当然也拜得,甚至耶稣、安拉扯进来也没问题。 | |
遥想当年,佛教密教刚出来的时候,推出“大日如来”来打压显教,宁玛派时代弄出个“普贤王如来”取代“大日如来”,等到了噶举派、格鲁派掌权的时候,又冒出个“金刚总持”,“普贤王如来”便风光不再了。其实,我们只需要知道这里是一个最高神即可,至于叫什么名字,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非常有意义”;而对于我们来说,毫无意义。】 | |
到此,“坛城构建”过程的三个步骤结束。修行者如果能够完成这三个层次,通常认为已经进入到了金刚乘的“加行道”。 | |
在藏传佛教中,在这个阶段,往往会组织僧人构建真实的“沙坛城”,也就是用彩色的沙子来构建“坛城”。僧人们往往会耗时数周或数月来精工细作,“坛城”制作得极其精美,所有的细节都不放过,722个神一个也不能少。“坛城”制作完成后,会举行宗教修行仪式,仪式结束后,便会毁掉这些“沙坛城”。然后,将这些沙子装进坛子,运到河边,再倒进河里,让流水将这些沙子冲走(表示回归自然)。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来帮助僧人们的修行:构建“沙坛城”过程,可以增进他们对“坛城”的认识,有助于冥想;而毁掉精心构建的“沙坛城”,可以培养他们对“无常”的深刻体验。 | |
➽ 3.6)完善过程/瑜伽修行(Perfection process, the Six Yogas) | |
上述的“坛城构建”过程完成以后,便可以进入所谓的“完善过程”,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进行“瑜伽修行”——也就是前面介绍的“六瑜珈”。修行者必须借助这种“无上瑜伽”的力量,来帮助自己依次达成“加行道”、“见道”、“得道”和“定道/证道”之成就,最终获得“觉悟”和“自在”。因此,这个层次或阶段是最关键、最重要的环节。 | |
当然,在藏传佛教中,修行“六瑜伽”的门槛是非常高的,修行者首先必须完成“资粮道”的积累,并且需要进行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冥想练习(冥想上述的“坛城构建”过程),这一阶段通常要持续数年。在某些派别中,如觉囊派,还要求修行者至少念诵“时轮咒” 1000万遍以上(这是个什么概念?比如每天念诵 1000遍,约需要 28年)。 | |
这“六瑜伽”的次第(顺序)是不能变的,修行必须要从左至右、由低到高次第进行,它们是:“Pratyāhara-收摄、Dhyāna-禅定、Prāṇāyāma-运气、Dharāṇā-持风、Anusmṛti-随念、Samādhi-三摩地”。 | |
对于“六瑜伽”,前面的基础知识介绍部分已经做了简单说明。它们的功效和含义非常丰富,但其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心(意识)抛弃“二元性的表象”(主客体差别),达成“不二”之境界,最终实现对“轮回” (saṃsāra) 的逆转(觉悟)。 | |
—————— • 下面是对“完善过程” (perfection/yogas) 的粗略解读,对应于“六瑜伽”: | |
* Ha — Pratyāhara-收摄:切断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尤其是五种感官与外部的联系)。它与“空相” (empty-form) 显现的征兆、标志有关,实际上是一种冥想吸收,让心(意识)从精神/思想活动中解脱出来的。 —— 其本质就是通过使心(意识)停止变化(石化、凝固)而达成“非概念化”,以非概念化的方式抛弃意识的二元性 (duality) 表象。 | |
* Ksha — Dhyāna-禅定:让心(意识)凝注于“空相”的某一点(表象或显现),它与“空相”显现的稳定性有关。 —— 其要点是,心必须建立在平等和不可分割的“纯净之心/意”之上,并以非概念化的方式抛弃对自身——“心”(意识)的感知。 | |
* Ya — Prāṇāyāma-运气:与左右通道的风的混合有关;通过压制左、右两侧通道中各种风的移动,使得 “Prāṇa” 和 “Apāna” 两种风在中央通道混合、融合。这主要是通过不断冥想、观察呼吸的出入,以及其他对呼吸的控制等练习来完成。 —— 其目的就是防止 “产生倾向或行为的风” (action-winds) 移动到中央通道以外,通过息止左右通道中风的移动的方式,抛弃意识的二元性表象。 | |
* Ra — Dharāṇā-持风:与维持中央通道的风有关;它持续专注于中央通道的风,使得 “Prāṇa” 风和 “Apāna” 风混合成一个实体。通过控制呼吸等练习,使它们在中央通道融合成为“坚不可摧的种子”——也即使风来来去去地溶解、消退,让它们回到它们起源的种子中去。 —— 其目的就是把(中央通道内的)风消解于无形(降低到零),让这些风自然消退。通过“运气”、“持风”这 2个步骤,一般的主客体差别(二元性的表象)就可以消除了。 | |
* Va — Anusmṛti-随念:到此阶段,修行者的身体被“空相”的 “mahāmūdrā”(伟大姿势)所替代:修行者自然地感受到自身化身为“时轮” (Kālacakra) 和“时轮母” (Viśvamātā) 的结合体。基于身体内“白”、“红”属性的炽热融合,以及“神圣空相”的男女性结合,修行者在进进、退退(进进-出出)中不断地培养和完善四种喜悦(对应于“四种子”)。 —— 这涉及到 “Tummo”(拙火、内火瑜伽)的练习。通过使用 “Tummo”,在中央通道中对来自各脉轮的“种子”进行加热熔解,使它们炽热化,从而产生各种“神圣空相”。所谓各种“神圣空相”,就对应于“坛城”中的“各类神”。——其本质就是炽热 “Tummo” 的巨大激情,与中央通道中的欲望(性欲)形成有关。它通过在中央通道添加喜悦和空性,进一步消除主客体的差别(二元性的表象)。 | |
* La — Samādhi-三摩地:“神圣空相”的性欲产生永不消退的喜悦,并使得这种欲望转变成为巨大的喜悦和对众生的慈悲。这既是方法(方便之法)又是觉悟(智慧),不受主客体束缚,被视为等同于“空性”和“极乐”,——这就是“四种子”永不消退的喜悦。它与所有 10种风的息止有关,可以转变意识经验中的一切(消除所有的二元性)。通过“随念”和“三摩地”这两个步骤,就可以实现,在冥想中所有的主客体差别(二元性的表象)不再产生。 —— 这也意味着在金刚乘中获得成就:“见道”,看见“时轮”意识的化身,并使之显现。这就是“成熟的、纯净的意识本体”,对其冥想可以吸收(消除)其他所有的感觉和知觉(对自身的感知、主客体差别等等)。此时,情感和概念的污染和遮蔽都被消除了,见道、得道、证道/定道,以及 10个次第便被统统跨越了。 | |
* Ma — 统合并代表了金刚乘 5道之“意识”本质,即“觉悟之意识”的 5种层次/方面;故完成了这 5道,即代表达成“觉悟”。 * bindu (ṃ) — 纯净之身、身密之本质; * visarga (ḥ) — 纯净之语、语密之本质; * nāda (a) — 纯净之意/心、意密之本质。 | |
—————— • 另一种概要性解读: | |
“La, Va, Ra, Ya” 代表 4大能量中心,“Ksha” 代表“神秘莲花”。当熟练掌握 “tummo”后,将它们逐个加热并炽热化,“神秘莲花”的“白种子”熔化后会,与 4大中心的红 “tummo”混合,这样便会产生极大的喜悦。“Visarga (ḥ)” 代表炽热的红 “tummo”,“bindu (ṃ)” 代表“白种子”,“nāda (a)” 就是在“心/意识”中产生的喜悦。 | |
“Pratyāhara-收摄”、“Dhyāna-禅定” 是对于“通道” (channels) 的瑜伽,因为它们是净化通道的最佳选择;“Prāṇāyāma-运气”、“Dharāṇā-持风” 是降低和压制“太阳风”(红)和“月亮风”(白)的移动;“Anusmṛti-随念”、“Samādhi-三摩地” 是关于“四种子”的瑜伽。 | |
(“时轮咒”的)10个音符,代表 “Pratyāhara-收摄”、“Dhyāna-禅定” 阶段“空相”产生的 10种信号、标志;代表 “Prāṇāyāma-运气”、“Dharāṇā-持风” 阶段在腹部绑定的 10种“风”;代表 “Anusmṛti-随念” 阶段的 10种欲望(性欲)状态;而在 “Samādhi-三摩地”中,则代表完全抑制了 10种“风”的移动,使得 10种污染和遮蔽(五蕴 + 五大元素)统统被消除,从而获得了“觉悟”或“自在”。 | |
—— 无论上述的解释多么玄妙深奥,其最根本的要点还是对“风” (Ya) 的把握和掌控。在咒语中,“Ya” 是最后一个音节,在“时轮坛城”中,“风门”一定要放在下方,这些都说明了“风” (Ya) 对《时轮》系统的特殊重要性,因此鼻音化符号 “ṃ”加在 “ya”后面也是合情合理的。 | |
【 * 注:“坛城构建”、“完善/六瑜伽” 2个过程,与金刚乘 5道之间的关系: | |
- 修行者必须先要修习“坛城构建”过程(冥想),同时要完成金刚乘“资粮道”的积累; - 若能顺利完成“坛城构建”过程的三个步骤,修行者的境界便可以到达第二支瑜伽 “Dhyāna-禅定” 的层次,并且已经进入了“加行道”; - 修习“六瑜伽”中的前五支,以获得“加行道”之成就; - 等到完成最后一支 “Samādhi-三摩地” 之时,“见道”、“得道” 都将被越过,从而抵达 “证道/定道” 之境界。】 | |
➽ 3.7)最终目标/觉悟(The goal, the nature of Enlightenment) | |
在最高层次上(觉悟),“时轮咒”的 10个音符代表了“觉悟”的以下本质特征: | |
* Ya — “风类”神的本质,如“不空成就佛”,代表净化“行蕴” (saṃskāra) 的“成就性/成所作智”; * Ra — “火类”神的本质,如“宝生佛”,代表净化“受蕴” (vedanā) 的“平等性智”; * Va — “水类”神的本质,如“阿弥陀佛”,代表净化“想蕴” (saṃjñā) 的“辨别性/妙观察智”; * La — “地类”神的本质,如“大日如来”,代表净化“色蕴” (rūpa) 的“实相性/遍知性智”; * Ksha — “识类”神的本质,如“不动如来”,代表净化“觉蕴”之“一切智/法界体性智”; * Ha — “空类”神的本质,如“金刚萨埵”,代表净化“识蕴” (vijñāna) 之“大圆镜智”。 | |
* Ma — 代表“时轮”本尊,包括了上述的所有佛、智。 * bindu (ṃ) — 代表“时轮”的“化身/应身” (Nirmāṇakāya); * visarga (ḥ) — 代表“时轮”的“报身” (Sambhogakāya); * nāda (a) — 代表“法身” (Dharmakāya),及其本质:“时轮”的“自性身、真如身” (Svabhāvakāya),或者“法界体性身”。 | |
—— 以上就是“时轮咒”在 7个层次上的象征含义。但有一点令我感到困惑,上述的解释似乎并未涉及到“时间” (Kāla) 的作用和力量。也可能这 7个层次就代表了一种时间上的循环和演进,每个层次就代表了一个“轮” (chakra),层层轮转、演进,直至觉悟。 | |
【 ** 注意: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既然不能修行“六瑜伽”,那么念诵或冥想“时轮咒”还有意义吗?——当然有意义。首先,念诵“时轮咒”,同时冥想图形化的咒语形式(如题头图,咒语的图形结构、颜色等特征),或者进而冥想“时轮坛城”的结构,可以为我们的冥想提供一个明确的观想目标和内容,使得我们的意念集中、聚焦于其上;尤其是冥想“坛城的构建”,可以越来越精细,似乎具有无穷的细节,这样我们的意念始终能够保持在这种聚焦的状态上,不会涣散。相比于没有明确观想目标的冥想(由于没有目标,意念很容易涣散,难以集中),效果明显会好很多。其次,在冥想“时轮坛城”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六大元素”、“五蕴”或“六蕴”的作用和原理,“五毒”以及诸佛的“智”的本质和作用,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对佛教的这些基础概念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 |
(四)密续(Tantra)的另一层含义 | |
对《时轮》系统的解读,还有一种常用的层次划分方法,即分成:“Ground-Tantra、Path-Tantra、Result/Goal-Tantra” 三个层次。 | |
“Ground” 意为“大地、基础”,指的就是众生一般的意识状态和不断“轮回”的欲界。在这种状态下,众生因为“无明”(对“真如实相”的错误认知)而不断“造业”,从而陷入“轮回”的漩涡,摆脱不了“因果业力” (Karma) 的束缚,因此又被称为“因果的” (Casual-Tantra)。它对应于上述 7个层次的前两个 (Outer, Inner)。 | |
“Path” 意为“道路、修道”,指的就是学习和修行佛法(尤其是《时轮》)。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意识境界逐步获得提升,对世界“真如实相”的错误认知也会逐渐消除。它就对应于上述的“第 3-6”四个层次,包括了“坛城构建”和“完善/六瑜伽”两大过程。 | |
“Result/Goal” 的意思就是“结果、目标”,佛教修行的目标当然就是“觉悟”,从而从“轮回”的苦海中彻底解脱。它对应的就是上述的“第 7个”层次。 | |
上述的 “Ground、Path、Result/Goal-Tantra” 三个层次,并不是三个独立、不相关的过程或状态,而是不同的“意识境界”对同一个“真如实相”的不同认知。从“无明”、到“修道”,再到最终的“觉悟”,人的意识状态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提升过程,故被称为“密续” (Tantra)。这就是“密续” (Tantra) 一词的另一层含义。 | |
<<< 回到顶部 <<< |
[[Related_docs]] |
1) 《Kālacakra Monogram》(对“时轮”文本的详细解读) — The "one with ten powers" — http://www.kalacakra.org/ namcu/namcu.htm |
2) 《Kālacakra Tantra & the Six Yogas》(“时轮”与“六瑜伽”) — http://www.kalacakra.org/ 6ytheory.htm |
3) 《Kalachakra Mandala》(藏传佛教中对“时轮”的解读) — https://traditionalartofnepal.com/the-sacred-symbolism-of-the-kalachakra-mandala/ |
[[Related_songs]] | |
1)《Om Ha Ksha Ma La Va Ra Yam Svaha》(梵音念诵版)
🔊音頻試聽 ——Mantrapoly / “Vibhuti: Mantras to Shiva” | |
Om Ha Ksha Ma La Va Ra Yam Swaha. (“Ksha” 发音接近:“cha,恰”) | |
2)《The Mahakala Mantra of Kalachakra / Tibet》(藏音) ——Ambika Devi / “Enchantment” | |
Om Ha Ksha Ma La Va Ra Yam Swaha. (这里的 “Ksha”,发音变成了类似汉语拼音:“/cha/,叉”) | |
3)《时轮金刚咒》(藏音) ——多杰喇嘛 & 乌金喇嘛 / “藏咒3” | |
Om Ham Ksha Ma La Va Ra Ya Swaha. (这里的 “Ksha”,发音倒是接近:“cha,恰”) | |
4)《时轮金刚修持仪轨》(藏音) ——多杰喇嘛 & 乌金喇嘛 / “藏咒3” | |
5)《Kalachakra》(钢琴冥想曲) ——Yoga Soul / “Secret of Successful Yoga” |
➽【 冥想練習 】
🔊音頻試聽 ———————————— 6)《Acoustic Mandala Project》(音坛城) 一组关于“坛城”的冥想音乐,极适合上述“坛城构建”过程的冥想。7首曲子,正好与“时轮咒”的 7个音节、构成坛城的 7要素相对应,我觉得它们好像就是为“时轮坛城”量身定做的。曲子的顺序是很有讲究的,曲子的名称也极富联想性: |
—————— 1. Rolling Spheres(滚动之球) — Ya,“风”元素,坛城的“风门”;“行蕴”、“不空成就佛”的“成所作智”。 |
这首曲子明显具有“风”特质,一开始就感觉像是微风佛面,想像一池碧水被风吹起涟漪,树木的枝叶随风摇摆(这些都是“行蕴”的特征)...... 然后,想像坛城“黑色的风门”,所有的风都进入了这个门...... |
—————— 2. Bamboo Refelctions(竹子的映像,“Refelction” 故意拼错了) — Va,“水”元素,坛城的“水门”;“想蕴”、“阿弥陀佛”的“辨别性智”。 |
这首曲子明显具有“流水”的特征,想像河水的流动,汇聚成一池碧水,竹子倒映在水中,然而由于水面不平静,产生的倒影是扭曲变形的(这是典型的“想蕴”特征,所以歌曲标题中,故意将 “Reflection” 拼错了)...... 然后,想像坛城“白色的水门”,所有的水都流进了这个门...... |
—————— 3. Cymbolic(象征,显然是 “Symbolic” 的错拼,代表对实相的错误认知) — La,“地”元素,坛城的“地门”;“色蕴”、“大日如来”的“遍知性智”。 |
这首曲调低沉的曲子似乎就象征了“大地”,但这却是个“幻像”的“大地”(代表“色蕴”,以及对“真如实相”的错误认知,所以歌曲标题用了一个错拼的词 “Cymbolic”,虽然发音与 “Symbolic” 相同,以此隐喻“错误认知”);想像坛城“黄色的地门”,黄色的大地从这里向远方延伸,直到延伸到视线之外...... |
—————— 4. The Tree within the Acorn(橡果里的树) — Ra,“火”元素,坛城的“火门”;“受蕴”、“宝生佛”的“平等性智”。 |
这首曲调轻盈的曲子似乎就像“跳动的火焰”,火舌所到之处,一切都化为灰烬(代表“火”、“受蕴”和“平等性智”)...... 想像大火烧进了坛城“红色的火门”......(歌曲标题的含义,估计是想说明,“橡果里的树”实际上就代表“种子”,而“橡果”和“橡树”本质上是没有分别的。) |
—————— 5. Ambiguity(模糊不清,模棱两可) — Ma,代表“坛城”的主体,或者整个坛城。 |
一开始,“坛城”是模糊不清的,只有上述的四个门。想像“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从这四个门源源不断地涌入...... “地”(土)与“水”相混成了“泥胚”,经“火”一烧就变得坚硬,然后再经“风”吹干就成了“砖块”,这就有了建筑材料...... |
然后,开始构筑“坛城”,这时乐曲中似乎有“哐啷、哐啷”声音,就像是在盖房子。想像就这样一层一层往上盖,构筑起三层的“坛城”,越往上越小——分别代表“身语意”三个“子坛城”。“意坛城”上面是一个平台——神坛,这里就是“坛城之神” (Ksha) 所在的地方。待曲子结束,“坛城”就不再是模糊不清的了,而是巍峨壮观、清晰可见的。 |
—————— 6. Nameless Sages(无名的圣人,显然指的是“坛城”中央的神) — Ksha,“识”元素,“觉蕴”,“不动如来”;或者“时轮”与“时轮母”的结合体。 |
坛城已经构筑完成,“坛城之神”该出场了。想像在上述“意坛城”上面的神坛上,出现一朵绿色的“神莲” (Ksha),它就代表我们“心/意识”的最核心本质——被净化了的“识”元素和“觉蕴”——也即“觉密”,“四种子”之“种子”。歌曲的名称取得极好——“无名的圣人”,我们没必要知道这个神叫什么名字,只需要知道它代表“心/意识”的最高境界即可。 |
—————— 7. Sri Satie(啊,真理!) — Ha,“空”元素,遍布“坛城”的周围;“识蕴”,“金刚萨埵”的“大圆镜智”。 |
这时,想像我们自己化身成为上述的“神莲”或者“无名的圣人”,站在整个坛城的制高点上,极目四望...... “坛城”本就是构筑在“虚空”之中,我们的周围就是一片无垠的“虚空”,可以看到许多明亮的星星在天际闪烁...... 这时,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孤独,所以这首曲子初听起来似乎有点忧伤;但是渐渐的,孤独的感觉消退了,取而代之的感觉就是——寂静,无穷无尽的寂静,为我们的心灵带来了难以言说的平静...... |
继续想像,独自站在这个“虚空”的制高点上,伸手就可以“触摸”到“空”——这个世界的“真如实相”,我们开始感到喜悦:啊!真理!(歌曲的标题中,“Satie” 一词显然是梵语词 “Satya-真理” 的变体。)如果记性好的话,我们应该还记得自己是站在“身语意”三个“子坛城”(种子)的上面。再想像一下,抬头仰望天空,我们看到了月亮、太阳,以及无穷远处的那个圆点——“Rāhu”,它们同样也代表了“身语意”三个“种子”,身处两组“身语意”的种子包围之中,我们自身就是那个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种子”——觉(觉悟)...... 继续仰望天空,不知怎的,从某个角度看过去,月亮恰好遮住了太阳的一部分,就像“日偏食”那样,太阳变成了一个“月牙形”——原来如此啊!咒语中的“月牙形”竟有如此之玄机...... |
—— 音乐停止,冥想到此结束。整个图景中,还有无数具体细节有待细化和发现,每天冥想,每天都会有新的发展和发现。这组冥想音乐总时长约 40分钟,时间长度正好。建议在听音乐冥想前,最好先念 20分钟的“时轮咒”,这样冥想的效果会更好。 |
<<< 回到顶部 <<< |